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向谁要有创意的旅游纪念品?

来源: 武汉晚报 作者: 林坤 2014-10-09 10:48:2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庆假期,各大景区迎来旅游商品购物潮。这些商品本应有极强的地方特色,然而不少游客却发现,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更有媒体总结,手镯、木梳、挂件、玉石以及T恤等,已成为中国各大景区购物点的“标配”。

  旅游商品,原本是为人们的一趟远游提供更多的附加值。这些东西要么有创意、富于个性化,要么极具地方特色、独此一家。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游客出行的增多,我们反倒发现有创意有个性的产品少之又少,而地方特色也逐渐被冒名或者滥用。这固然有着商品全面流通、替代品增多的原因,但更反映出旅游产业链中较为低端和原始的一面。

  比如说南京的雨花石,街边小店10块钱抓一把,基本上全是假货。真的雨花石在多年开采之后,越来越少,以劣充优防不胜防。《扬子晚报》今年三月份就曾报道,“夫子庙、总统府等景点销售的雨花石,几乎没有正宗货……其中除了拿人造玻璃、树脂合成雨花石外,竟然还有用萤石冒充雨花石,其中含有的氟化钙对人体有害。”不过购买者还是趋之若鹜,一来不懂行,二来总希望带点小礼品回去,第三对这些假货绝无追究的可能。景区商贩正是抓住了这三点,才把一条手帕从苏州卖到江西,把普通石头加工成玉石或玛瑙来欺骗旅客。因此说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更可以说它们完全没有任何附加值,一旦脱离了景区的依附,就只是些粗糙劣质的小商品。

  然而粗糙劣质也有庞大的市场,也能占领全国各大景区,根本不愁卖,必然会抑制商家产品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意愿。所以我们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旅游商品本身的问题,而要考虑到这些商品存在于怎样的市场环境当中,售卖的链条又是怎样形成的。从根本上说,景区实行的垄断销售和出租承包模式,应该是造成该结果的肇因。这个长假刚结束,就有媒体盘点,景点类公司的毛利率普遍超过60%,索道业务毛利率更是高于80%。同时,由于景区依靠高门票、区内食品、纪念品高定价来赚钱,毫无动力去提升其他附加值产品。景区内的销售点,卖一般的东西就能够获得巨大收益,自然不用想心思去挖掘和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或许我们可以简单的认为,景点的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和景区经济的粗暴开发方式密不可分。在门票“涨声一片”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不过是继续雁过拔毛的道具,个性化和地方化色彩也就是一个幌子而已。要改变这一局面,首先门票依赖症必须根治,继而景区盈利将会朝着挖掘和满足游客需求方向找答案,那时的旅游商品,估计就能够多一点新鲜花样和创新在里头了。(林坤)

关键词:景区,旅游商品,同质化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