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岂能过于拘泥形式?
浙江省临安市开办的“忠孝学堂”开班授课,学生们身穿汉服、学习古代礼仪,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诵《弟子规》。学堂以忠孝礼仪授课为主,体验农耕文化为辅,开展游学活动,通过系统授课、亲身体验,让学生们多方位了解、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9月27日中国新闻网)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为核心的的古代道德思想体系、古典文学的诗词曲赋、琴棋书画等古代艺术、传统节日、汉字汉语、宗教哲学、中医武术、衣冠服饰、民间工艺、风俗民情……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其他中央高层也频繁强调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呼声、活动此起彼伏,社会上各种形式的“国学班”更是成为热点,成为众人热捧的对象。 然而,在国学大热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无正式办班资质的国学班虐童事件无疑令“国学”蒙羞,东莞“女德班”也因违背社会道德风尚被责令停办,而其他还有很多的国学课程、活动因师资、经费、观念等影响而仅仅流于形式…… 浙江临安“忠孝学堂”的开班授课无疑又是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背景下的一次尝试。从形式上来看,古老的祠堂,陈旧的廊柱、厅堂,斑驳的壁画等无不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而统一的汉服,整齐划一的案几竹筒毛笔,似模似样的授课先生,更甚的是那竹简木牍式的“课本”,仿佛一下子就把我们拉回到了遥远的汉代。但是,有些不协调的是,在此学堂的周围,围满了一大片服色各异的观众,摄像机、手机等全都对准了我们的小学员们,甚至还有警察在维持秩序!这到底是在授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在演戏、作秀?人们不禁疑惑重重。 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既传承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基因,也有一些不良的文化因子伴生了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历来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正因如此,才有以营利为目的的“国学班”的被取缔,“女德班”的被停办…… 其实,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与时俱进,古代优秀文化精髓与现代传承形式并不矛盾。我们要继承发扬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灵魂,而不是与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形式。试想,如果孩子们穿着汉服走向街头学校,人们会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是否真的会昂首挺胸、面不改色地去面对众人异样的目光?会以自己是在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自豪?再说,我们舍弃方便的纸质课本,而用笨重的竹简木牍是否真有必要?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固然是提醒我们不能忘本,更是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我们的人文情怀,筑牢我们的文化根基,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但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要我们一定要拘泥于古代的形式,桎梏于古代的观念,而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汇于现代的教育体系,这样才能真正使孩子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周卫军) |
关键词:忠孝学堂,传统文化,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