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取消“职务消费”还需追责机制兜底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刘建国 2014-09-04 08:41: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日前通过,《意见》的一大亮点,是对过去各种文件、报道中常常使用的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革调整。(9月3日《人民日报》)

  在意见中,“职务消费”被取消,也就意味着之前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被铲除。其实,“职务消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失,而只是让消费的方式、标准更加清晰具体,并确立了合理的“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如此看来,意见的功能,能够从根本上厘清消费的模式和标准,赋予更多的现实可操作性,从而杜绝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意见固然具体明细,对于严禁的消费方式,都能做到一目了然。但是,纸面上的规定,能否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实质作用,恐怕还不能确定。类似于意见的规定,其实早就有不少的版本存在,但是依然无法走出国企消费乱象的割韭困局。因而,最为关键的是,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以责任的落地倒逼国企相关领导以身作则,不敢从事“职务消费”行为,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国企腐败案件中,查处“一把手”违法违纪发生率为91%。虽然,“职务消费”被明令禁止,但是如果缺乏监督机制,即便在“职务消费”方面可以做点“文章”,恐怕也很难被发现或处理。更为严重的是,在国企中,负责人往往既是决策者,又是管理者,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的双重角色,根本无法产生监督作用。于是,监督机构形同虚设,不敢管、不愿管成为一种常态,企业中的隐形腐败行为依然难以阻断。

  进一步而言,意见虽然做到了细化,但是如果缺乏强制力,就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作用。意见毕竟不能等同于法律,对违反意见有关规定的领导人员,一般采取通报批评以及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或经济处罚。那么,这种处罚的力度,还是比较弱的,根本不能戳到痛处。如果,能够将处罚力度提升,提高国企相关责任人的违法成本,必然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肯定地说,要想管理好国企中的消费乱象,片面地依赖于一纸意见,还略显不足。从这个角度而言,意见出台之后,细化严禁消费的项目和明细,还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监督以及如何处罚上。唯有补强监督、处罚层面的短板,才能真正从源头上堵住国企消费乱象的漏洞,为国企高管们设置“高压线”和“防护墙”,从而真正警醒他们约束和管理好自己。(刘建国)

关键词:职务消费,改革,腐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