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患纠结”从哪里起步
近日,湖南岳阳数百名医务人员集体抗议,要求“尊重生命,尊重医生”,严惩前些天在岳阳二院“医闹”的患者家属;此前一周,湘潭孕妇生产死亡事件同样引发医患冲突。接二连三的医疗纠纷,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脆弱暴露无遗:如果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明天,谁为我们看病? 医生,本是人类公认的神圣职业;医生和患者,更应在疾病面前守望相助,为何有时候却变得剑拔弩张?就拿岳阳医闹事件来说,如果患者家属稍有医学常识,就不会在治疗前说出“如果救不活,你们所有医护都不用活”;如果医疗纠纷调解机制足以取信于人,患者家属在治疗后又何须选择“宁闹不谈”?从医疗纠纷演变成暴力袭医,从质疑结果蜕变为过激行为,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信任,破解“医患矛盾”的关键就在于重建信任。 医患之间横亘着专业壁垒,本就容易处于“弱信任”状态,而当医疗这道世界性难题遭遇转型期语境,更滋生出中国特殊的医患困境。医疗资源分布失衡,挂号难、住院难、候诊长、看病短,成了医患矛盾的触媒,全国超过70%的三甲医院发生过医患暴力冲突;“以药养医”模式的存在,让一些医院把悬壶济世当成赚钱工具,“生不起病”成了很多人的担心;独立调解机构和正当维权机制的缺失,一些医院不讲原则的“维稳”思维,都给胡搅蛮缠的医闹提供可乘之机;一些人缺少基本医学常识,往往在无知中产生盲目的偏执,导致无谓的医疗纠纷……所有这些,让本来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说到底,医生和患者都是牺牲品。 结果,这边刚为医生受贿义愤填膺,那边又为暴力袭医扼腕叹息;这边刚刚在谴责医德堕落,那边又开始声讨患方滥用暴力。某些医生的失德行为,让整个医生队伍的公信力蒙受损失,更成为一些人使用暴力时自我辩解的“正当理由”。医者仁心的逐步解构,暴力袭医的频频发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一道醒目的伤疤,也成为深化医改必须破解的难题。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医患关系和谐,人人都会从中受益;医患关系紧张,每个人都会蒙受损失。重建医患信任,需要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理性的社会心态,媒体和公众都有责任去修复医患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置身事外,甚至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围观心态。看看湘潭孕妇生产死亡事件,一些媒体在真相水落石出之前贸然使用惊悚标题,把新闻噱头建立在伤害医疗公信力之上。“八毛门”“缝肛门”等乌龙新闻一再表明,极端情绪、有罪推定,只能让遍体鳞伤的医患关系更加千疮百孔。 当然,涵养理性的社会舆论,不能取代制度层面的革故鼎新。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无论是购买医疗责任保险,还是引入行业协会参与调解,都是运用第三方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困境。我们也有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如何打消患者认为它们“跟医院是‘一家人’”的顾虑,应成为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让公益回归公益,就要彻底铲除“以药养医”的体制积弊,更应拿出触动利益的勇气,彻底斩断医疗贿赂。 “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一句著名的医学名言,传递着这样的医学理念:医患之间应该建立利益共同体、情感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目前虽然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就是动力,期待医改持续发力,期待医者仁心成为医生的共同追求,尊医重道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李拯) |
关键词:医患纠结,利益,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