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语文笔顺题的意义解读
6月24日至26日,北京市8.3万中考生参加考试。今年中考语文题目中出现了很多新花样。其中,选择题紧跟汉字听写大赛的热潮,首现笔顺题,字谜也出现在试卷中。语文试卷新题型让学生很不适应,尤其是第一题考察“为”字的笔顺,给了不少考生一个“下马威”,引发不少学生吐槽。(6月25日《京华时报》) 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考察笔顺意识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不少网友对中考出小学一年级的题表示不解,还有网友评论说:“真不知道出这道题目有什么意义?字能够写对不就可以了吗?” 笔者认为,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小学一年级的笔顺题,其意义在于: 一、引导考生重视汉字书写的规范。汉字书写的规范是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备素养。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电脑与网络技术充斥着新生代“80后、90后”的日常生活,手写汉字的情况越来越少,不少人在写字的时候哀叹:“许久不写,手都生了。”提笔忘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而汉字书写的美观程度更是每况愈下,令人惋惜。因此,引导学生乃至大众重视汉字书写的规范,很有必要。近年,汉字书写大赛等综艺节目受到热捧,中国传统文化备受重视,汉字书写的回归自然也是顺理成章。 二、改变考生轻忽语文基础知识的心态。我们知道,笔顺题本该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题,然而它出现在中考试卷中,并且成功地给力许多考生一个“下马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教育者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功的掌握程度是存在怀疑的,并且这种怀疑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和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进而指出语文素养的地位“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那么,怎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以为,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打好语文课程基本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高屋建瓴、展翅腾飞。 三、促进语文教学的回归。从整体看来,今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在注重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知识积累水平的同时,更关注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考查。这样的变化也在提醒教师,以后的语文教学切不可拘泥于题型技巧,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上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对汉字音形意的考查。但汉字笔顺作为语文的基础知识,并不是考试难点。考生感到困难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为”字是独体字,而且在日常学习中容易被“轻视”。这也是在提醒一线教师,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细节的要求。 四、汉字是一种传承。古朴端庄汉字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自仓颉造字,几千年来它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衍变,已经形成了一种传承。它的一笔一划,皆有法度,先写那个笔画,再写哪个笔画,容不得半点错忽。所以说,汉字的笔顺,很重要,不是将汉字囫囵写对了就能行的。它的意义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历史的铭记。 总之,中考语文试题中出现小学一年级的笔顺题,并非是出卷者异想天开哗众取宠,而是有着深远考虑的。其所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文/李摆如 |
关键词:中考,北京,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