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审计风暴为何渐生“审美疲劳”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张涨 2014-06-27 09:31: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审计署发布公告,公布了38个中央部门单位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审计发现,“三公”经费超标、动用财政资金发福利等违反制度规定的老现象仍是主要问题。

  按照惯例,每年年中审计署都公布中央部门单位的相关审计报告,因其涉及面广、被审计对象级别高、问题资金动辄涉及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历年都引起广泛关注。与往年比,今年的报告有些新亮点,比如单列审计各部门的会议费,对三公经费的披露也是历年最为详尽,遭“点名通报”的部门数量也增加不少。一年一度的大审计,舆论常冠以“审计风暴”之称,用来形容其威力和声势恰如其分。但审计风暴连续多年成为“新闻富矿”,却也渐生审美疲劳——审计报告新鲜出炉,反映的多是老问题,上榜的多是老面孔,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之感。

  回顾过去几年的审计报告,违规发放福利、虚列开支、项目资金闲置、专款挪用等都是多次出现的高频词汇,今年依旧没有缺席。此前还有同一部门同一项目同一问题,连续几年榜上有名,比如有媒体报道2009年度至2011年度三年的审计报告中,三度提及“三里河二区一号办公业务用房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闲置。社会舆论并不缺乏关注财政问题的热情,民众对于公帑浪费更是深恶痛绝,但关注了、批评了、建议了,问题还在那儿,不增不减,久而久之便“累觉不爱”了。

  就像啄木鸟之于树木生长,审计对于财政资金健康运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审计揭开了种种“疮疤”之后,也需要关注这些“疮疤”是否愈合,既要下诊断,又要开药方,还得监督恢复情况。审计的目的并非只是发现问题,而要促进问题的解决。只有老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了,问题总量才可能减少;老问题不除,新问题又来,审计恐怕只会越审越乱。

  要从根本上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建立全口径财政预决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考核都是应有之义。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宏观架构上的改革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更需要顶层设计和多部门形成合力。既然年年审计都引来如此强烈的关注,不妨先从审计发现的问题入手,建立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的全链条管理,作为宏观层面改革的突破口。

  改变重审计、轻整改的现状,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审计整改不能再“就事论事”,而要向深处延伸,要向制度延伸。不少被审计单位常以“款项已归还”“问题已整改完毕”作为回应,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体制层面上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打好制度补丁,防止同类问题再次出现。

  其次,审计还应落实责任到人,加强问责力度,决不能以“相关负责人已处理”这样的笼统说法敷衍了事。除了点名批评各部门之外,造成问题的直接经手人是谁,幕后决策人是谁,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处理,都应有名有姓地向社会公开。至于那些屡查屡犯的部门,还应追究部门一把手的管理失责,不妨将财政资金是否规范使用作为年终考核、官员升迁的依据。只有形成刚性问责,才能避免老问题、老面孔年年被批、年年又现。(张涨)

关键词:审计,预算,财政收支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