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门权”点通了官民互动的任督二脉
央视新闻频道这几天播了有关湖南桂阳政府打开大门,公布县领导电话、办公室门牌、群众想进就进的报道。这组报道打破了群众对官员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固有印象,没有推诿扯皮,没有颐指气使,没有敷衍塞责,让人耳目一新:原来,官场是可以这么亲民的;原来,老百姓也能直着身子,粗着嗓门说话的。 能把政府大楼办成农村集市的模样,单凭这一点就足够很多地方政府好好学一学了。你们的办公大楼有铁将军把护,有保安守着,人家的政府大楼,卖菜的能进,买菜的能进,扫地大妈放下扫帚,转身就进了政府大楼。人家怎么没有那么多安全问题,怎么没有那么多繁忙的工作?人家的县委书记,可以像个小领班一样替群众办事,忙里忙外,为什么有的县委书记一年到头除了在电视上露个面,连个人影都看不到。 相同的书记,不同的当法,有的固定在狭小的朋友圈中,来来往往的不是达官就是显贵,好不容易出去体恤一下民情,还有记者摄影师跟着,唯恐天下不知。有的眼中只有大事,建大楼有他,建马路有他,要拆楼了,群众还有不同意见,眼看着投诉无门的时候,他消失了。 我想所谓的和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群众敢上门叫板,敢上门哭诉,敢上门骂娘,敢上门投诉,当官的就得听着。想敲哪个门敲哪个门,想找哪个领导找哪个领导,不满意的还能摔门而去。 这是一种从上到下的倒逼机制,所有的官员,不管你是县委书记县长还是小科长办事员,都遵守着同样的规矩,敢露一点骄横,人家转身就跑局长那去了,不行还有县委书记在那等着,还有人骄横得起来吗?你把问题都推给县委书记吗?那你这局长也不用当了。这也是从下到上的监督机制,群众的敲门权是维系这种机制发挥成效的关键因素,你不办事,群众就可以用双脚把你的门槛踏破为止。 官还是那些官,民还是那些民,从根本上说,桂阳的政治结构并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打通了官民的界线,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治理面貌。领导看似都在办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是整个政府的效率在高速运转,不管事大事小,一切摊开了说,问题出在哪又卡在了哪,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桂阳的实践是一次群众路线的成功尝试,它打破了官场的痼疾,以直面群众直面问题的方式推动着机关作风的整体转变,有力地回应了所谓事大事小、轻重缓急、领导忙不过来的说辞。何谓事大何谓事小,那些上访户,回到诉求的原点,哪一个不是很小的事,但最后都成了大事。在官员看来是小事,可对群众来说是大事,否则他找县委书记干嘛呢?这是最好的维稳方式,也是更先进的治理模式,集市一样的政府大楼里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也充满着智慧。 这不是人治,而恰恰是法治,因为公开透明,因为无遮无挡,所以群众才能心平气和,政府办起事来才能游刃有余。也只有上上下下都这样,问题才会得到及时处理,矛盾也不会积累,才不会有无谓的消耗,经历过最初的繁忙之后,全县上下才会从负担中解脱出来,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办更大的事。领导不是太忙了,而是愿不愿意从官僚体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愿不愿意从权力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我想,只要这扇门一直开着,持之以恒,人人都学会按规矩办事,再找县委书记时就不是办事,而是喝茶了。 |
关键词:桂阳,群众路线,机关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