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泛滥缘于社会容忍度太高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张世友日前被举报,从教21年,10篇文章涉嫌抄袭,可说是“从讲师一路抄袭到教授”。“当抄袭可以轻松评上教授,成为人才,中国还有人安心、潜心做学术,搞研究吗?”举报者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对于抄袭举报,重庆师范大学科研处等部门已介入调查,目前尚未得出结果。涉事教授接受采访时则予以否认,表示“构不构成所谓的学术抄袭、学术不端,真是十年前的标准不一样。”但据记者比对发现,被指抄袭的10篇论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文末参考文献,有的几乎全文由多篇参考文献组合而成,另有一篇未注明参考文献但内容几乎照搬另一论文。 教授抄袭,虽说是报章上常见的事例。细读报道,对张教授的行为仍不免感慨万千。如报道所称,张教授的论文即便不说是抄袭,也是剪刀加浆糊的产物,不具有多少学术价值。写出这种低劣文章的人都能混成教授,可见现在的教授含金量几何,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又是何等弊端百出。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学术考核指标,充其量只能批量生产类似这种“学术抄人”。 再看他写的那些所谓内容,其行为与论文观点全然背道而驰。张某原是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教师。他被人举报的第一篇抄袭论文,标题叫《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但当面对抄袭质疑,他却一边以文章“没有公开发表”,“不构成抄不抄袭的问题”为自己辩解,另一边又以“那个时候还年轻”,“可能也写不来东西,就找个东西来应付一下交流”来为自己辩护。 这篇九成以上内容都是在别人文章基础上增删而成的论文,张某哪怕是抄,看来也没抄到心里去。这位硕士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授,实在缺乏“自我教育”与“诚信”精神。遗憾的是,凭着这些大谈“自我教育”、“职业道德”的涉嫌抄袭文章,张某不仅从讲师一路评上副教授、教授,还“身兼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委会评审专家、重庆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副秘书长等社会角色”。这真是对现行学术体制的巨大讽刺! 多年来,类似教授抄袭、作家剽窃时有所闻。上至教授名流,下至学生、各种职业人士,多有涉及。“天下文章一大抄”,俨然成为某些人写论文、发表文章时心知肚明甚至刻意为之的公开秘诀。究其缘由,抄袭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不仅在于涉事者构建了一套“道德自洽”的说辞,还在于这个社会对抄袭的容忍度太高了。许多人根本不把他人抄袭当回事,甚至还勇于为抄袭者辩护,这无疑给了抄袭者底气,鼓励更多人加入竞相剽窃的狂欢。 例如,2002年初,北大教授王铭铭被指其学术著作《想象的异邦》抄袭自他翻译的国外著作。王对此公开进行检讨与道歉,并被北大暂停招收博士生资格。但是,王铭铭仍然是北大教授,他的书一样畅销无阻,而对其进行质疑批评的人,却被看作“别有用心的群体”。又如,2006年,作家郭敬明因作品抄袭被法院判令停止销售、赔偿以及道歉。郭敬明公开在微博上回应,可以赔偿,但不会道歉。对此,许多粉丝却一边高呼“抄了,我们依然爱你”,一边指责对方是为了炒作自己,不要脸。 抄袭都能抄得这么理直气壮,无怪乎涉嫌抄袭的张某,不仅坦然面对质疑,而且“问心无愧”地把原因归为“标准不一样”。抄袭都能赢得那么多鲜花与喝彩,难怪整个社会都让人感觉不好了。遏制抄袭现象,除了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伦理建设,加大对抄袭者的惩罚力度,还应厘清人们对抄袭的模糊认识与原则妥协,使之自觉抵制抄袭,拒绝成为抄袭的道德合谋者。怎么做?就是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对抄袭者“零容忍”,对抄袭行为坚决说“不”。(魏英杰) |
关键词:教授,论文抄袭,学术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