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环保”,一刻也不能拖拉了
在环保部日前召开的环保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副部长翟青介绍说,为落实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解梳理了近期需完成的政策措施,并正在编制《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去年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了10个方面的35项措施,被业界称为最严厉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接下来,一系列针对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的最严厉环保政策也将密集出台。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瓶颈。在中国经济收获了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的破坏也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各地经常曝出骇人听闻的环境污染事件。由于工业废气排放的长期积累,很多城市常年遭遇雾霾之苦,清新的空气已经变成稀缺资源。曾经引起南方市场恐慌的“毒大米”事件虽已平息,但研究表明,“毒大米”正是一些粮食产地的土壤受到了镉污染所引起的。由此带来的便是民众的生命质量下降,去年年初国家癌症中心和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披露,全国癌症发病率已经高达285.91/10万,每一分钟全国就有6人被诊断为患上恶性肿瘤。经济指标上去了,民众的生命安全质量却下降了,不得不咽下环境受到破坏后的恶果。 长期以来,对一些地方官员来说,为了经济利益,可以放任一些产生严重污染的投资项目任意扩张,地方政府甚至可以成为污染企业的“保护伞”。这种“唯GDP至上”的行政作风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因此,现在不得不回过头来治理环境污染,一系列最严政策的出台,深刻表明了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非得下“重药”才能见到效果。已经公布的针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将要公布的针对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防治措施,都在责任、任务、措施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有所突破,有利于全社会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值得肯定的是,有关文件还规定了相应的严格考核和监管措施,并且要将考核情况向社会公开,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环境污染形成监督,这有利于让“最严环保”落到实处。 需要指出的是,“最严环保”的政策出台以后,地方官员如何对待它们,是不是会为了地方经济利益的需要而采取“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措施将其化为无形?这方面的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是,保证GDP上升是一个硬指标,而环境保护则是一个软任务,现在尽管GDP不再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个指标,但这种积习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为了达到治理污染的目标,一些重大污染企业必须关停,或者投入巨资进行技术改造,一些对环境产生破坏的投资项目必须下马,而这些行动的开展无疑将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经济效益,或者让政府为此投入财政资金,这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是为了地方的经济利益需要而继续无视环保,还是为了建设优良环境而牺牲经济利益,地方官员需要作出抉择。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门论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方向,这表明在我国已经展开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推动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必须吸取以往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环境的教训,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和谐共存。“最严环保”,现在就应该出发,一刻也不能拖拉了。(周俊生) |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