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雾霾,我们需要改变什么
解决以雾霾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超越一己之利、个人之便,大力支持改革,多方面参与改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支配自己的行为
“雾霾,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常态天气。” “雾霾,让越来越多的人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 这两句话,是最近一些媒体给雾霾作的总结。 梳理2013年改变人们生活的事件时,有人把雾霾列为其中之一。 雾霾改变了哪些生活?起床就看手机中的空气质量指数,雾霾天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给家里买个空气净化器,在办公桌上摆几盆花草,这是不少人做出的改变。 雾霾让人们反思什么?据说吃五花肉、做操、喝木耳猪血汤、戴柚子皮面具可减轻雾霾危害,还有人想着逃离北、上、广等雾霾重灾区,到空气好的小城市定居…… 能够有所改变与反思,说明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在增强。但是,仅止于此,远远不够。 那些自我防护办法有多大作用,有待实践检验,即使有效,也是治标不治本。常识告诉我们,防治疾病,关键要从源头预防,不注重预防,等生了病才治,治起来非常难。雾霾是生态环境生病的典型症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深刻反思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行动起来,减少污染物排放。 当今中国,除了雾霾污染,还有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近海的水污染,土壤污染,有沙尘暴、石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它们直接拉低人们当下的生活质量,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美元,面对的却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这种形势之下,谁能独善其身? 国家高层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去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有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变革,就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就不能只让别人付出,自己乐享其成。变革,就要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就要勇于打破部门分割,统一保护山水林田湖这一生命共同体。 变革,必然触动利益。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出发点是为了“可持续”,但要调整水、电、油、气等价格,又必须考虑群众“可承受”,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考验政府的智慧。要建立体现生态价值、环境公平的生态补偿机制,就得按“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协调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省际之间的利益,这要经过反复博弈。 变革,贵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建设生态文明,政府要制定政策、完善法律、严格监管,企业要履行责任、舍得投入,个人也要积极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从我做起,并且还得牺牲一些舒适、便利。不能口头上支持环保,而需要自己多掏点油钱、水费,少开一天车,不放或少放鞭炮的时候,却不加分析地质疑责难。 解决以雾霾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超越一己之利、个人之便,大力支持改革,多方面参与改革,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支配自己的行为。(武卫政)
|
关键词:雾霾,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