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树为谁点亮
圣诞节是为谁庆生的节日?超过10%的美国孩子回答:圣诞老人。 想听到“圣诞快乐”还是“节日快乐”的问候?近半数庆祝圣诞节的美国人表示,“圣诞”一词其实并不重要…… 2012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告诉我们,圣诞这个西方社会最重要的节日,其宗教意义已经悄然式微,超过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圣诞节被商家们绑架了”。 不知从何时起,商家的各种销售传单成了西方国家年终节日的主旋律。万圣节刚过,人们还没来得及收起门廊前的南瓜,感恩节的促销宣传就挤进人们的邮箱。而随着“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接踵而来,促销季的大幕就彻底拉开了。 “黑色星期五”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曾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天,但随着时间推移,它早已被赋予新的意义:销售商家会用不同颜色的墨水记账,红色亏损,黑色盈利,财务报表取代旧约新约,成了这一天的主题词。而在此后长达两个月的圣诞购物季中,商家更极尽所能设置各种所谓限时限量限对象的折扣,将饥饿营销运用到极致,铆足了劲儿冲刺全年销售业绩。以至于有人开玩笑地说,“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只有在美国,人们会在进行集体感恩后的第二天,为了抢便宜货而相互踩踏”。 这并非危言耸听。今年的“黑色星期五”购物日,就有不少顾客偷窃商品、袭击警察、为抢货大打出手,甚至把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忘在车里。美国媒体感叹,浓重的商业气息已经让感恩节变得充满“物欲”甚至“暴戾”。 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仅在今年感恩节假期,零售额就高达574亿美元,平均每位购物者花费约407美元。人们付出了钞票,获得了消费满足感,但也有人担心,大家在收获的同时,却淡忘了“给予即收获”、“相互关爱”等这些需要重温的精神传统。 “给孩子们玩具”是美国一个知名的慈善组织。从1948年开始,每年圣诞节他们都在全美各地募集新玩具,分送给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他们的口号是“让穷孩子们圣诞快乐”。然而今年圣诞节临近,该组织却发布通告,呼吁更多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在更多的家庭需要玩具的时候,玩具捐赠量却在下降”。 有趣的是,在媒体和宗教组织反思节日过度商业化时,有人从中看到了新商机——加州一家公司设计了一款名叫《圣诞游戏》的卡片,让家人和亲友通过玩卡片上的小游戏,度过有意义的共同时光,比如分享快乐的回忆、讲述难忘的经历,等等。该公司称,大约2/3的人都想弱化节日送礼物的环节——而帮助你过一个有意思的节日的方法就是,点击购买该公司的游戏卡片。 这让人想起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圣诞颂歌》。正是这本畅销书,让圣诞节在欧美从一个严肃的宗教日逐渐变成一个家人团聚、充满欢乐、施行仁义的节日。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是故事主人公吝啬鬼斯克鲁奇灵魂的转变,他冰冷、铁石般的心肠由此变得柔软,人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安慰。许多美国人反思,我们究竟是为谁在点亮圣诞树?为了商家、为了圣诞老人、还是为了家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身陷节日商业狂欢时仍会陷入纠结的原因。 无论商业的力量如何渗透,无论圣诞销售指数对经济有多重要,节日团聚的真谛才是人们最在意的。(李博雅) |
关键词:圣诞节,黑色星期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