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重奖之下必有“院士”?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20 09:3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记者从近日在武汉召开的“第二届武汉设计双年展”上了解到,武汉将出台政策扶持工程设计产业,工程设计企业出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将获得1000万元发展基金奖励。据称,这是全国首个针对该产业出台扶持政策的城市。(11月19日《钱江晚报》)

  诚然,奖励不失为一个刺激人才脱颖而出的办法。但人才成长的关键是培养,体现在平时生活、工作中的关心与支持,而不是这种后置式的奖励。毕竟,院士并非所有心怀理想的人都能企及的,那是业界精英,凤毛麟角。因此,作为政府不应把目光仅仅盯在院士身上,而应把关切与温暖送到工程设计产业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一领域的人才得到充分尊重,那才可能激发他们的活力与创造力。只有这个群体做强做大了,那才可能有“入选院士”“入围百强”的奇迹出现,也就是说政府别总想到“摘果子”,而要多做一些培土、浇水、施肥的事,这样才会真正迎来“硕果累累”。

  院士作为学术泰斗,应是神圣而崇高的,若过多地与重奖挂钩会反让其沾染铜臭,使之黯然失色。此前的院士“贿选”饱受诟病,动辄千万的奖励无异于推波助澜,甚或是火上浇油。其实,搞学术研究需要“清净”,切忌浮躁,不可太功利。要有“只做好事,莫问前程”的淡定,要有倾心学术不计名利的执著,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才有可能成为院士。而面对千万元的巨大诱惑,有些人会不知所措,放弃学术操守,迷失方向,挖空心思为自己“创造”条件,甚至会弄虚作假;而所在单位因为是“利益共同体”,可能会积极策应,为其造势,甚或会为其打掩护。如此,有些人或许能如愿以偿、名利双收,但其不端却让院士选举蒙羞。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重奖之下未必有“院士”。因为,院士不是单纯靠“奖”出来的,而是潜心实干出来的,政府该做的是为其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与氛围。(崔恒清)

关键词: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基金,奖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