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为普遍善举营造强健的支撑机制

http://www.hebei.com.cn 2013-11-18 14:5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西安工作的小魏准备捐献自己的骨髓,谁知血站和骨髓库均表示,今年采集骨髓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捐献只能等到明年3月,小魏不明白:“怎么捐献骨髓还有任务?”相关方面回复说,骨髓捐献有时间限制的情况属实,原因是现在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越来越多,但每年血样检测入库的费用有限,是政府按照财政预算拨付的。每份血样检测入库的费用近500元,可财政预算的增加仍然赶不上志愿者数量的增加。

  这样一个解释可能会使人产生误解,以为目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是不是已经过多,以至于超出了实际需要。现实绝非如此。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400多万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仅白血病全国每年就新增4万余人,主要发病年龄在30岁以下,儿童占50%以上。因缺乏相匹配的造血干细胞,其中的不少患者无法进行移植,最终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拥有98万人份的数据库,但是与美国的460万,欧洲的370万相比还相差甚远,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呼吁和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中来,而不是用一句“任务已完成”将其拒之门外。

  相关方面似乎也有着自己的困难,比如检测费用有限等等。但是,在错失良机的生命面前,在一腔真诚的志愿者面前,这种理由显得过于轻飘了些。一面是等待拯救的生命,一面是期望付出的爱心,既然生命无价、爱心无价,作为旨在创造生命奇迹的沟通整合机制,它应当是健全和完善的。因为参与程度不高,所以要苦口婆心地动员人们奉献爱心。可是,当爱心终于前来敲门的时候,一句“缺少资金,任务完成”足以让潜在志愿者和更多的人失望与寒心。我们无法发出这样的疑问:到底是500元的检测费贵重,还是患者的生命、志愿者的爱心更贵重?因为,答案是如此分明。

  欲行善举而不能,这的确是公益慈善事业所不应遭遇的尴尬。血站、骨髓库等机构可以声辩说缺少资金的责任不在自己,但爱心落地、公益受损的结局所昭示的一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修复的职责既不在患者,也不在志愿者,公益职责的共同承担者应当去查找漏洞之所在。以拨款的多寡来限制善举的达成,公益事业经费的保障在骨髓库项目方面显然存在疏失之处。追加拨款抑或是修改预算,问题出现之后一般总会有解决之道。怕只怕在事关生命的公益慈善事业面前毫无问题感,以麻木姿态敷衍和应付。

  前不久,身患白血病的湖北青年张琪病危,他打算用捐献遗体的方式来回报社会。他向武汉市红十字会咨询捐赠事宜,并明确表示以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亲自领取捐赠表,询问对方能否提供上门登记服务。让他感到寒心的是,接线员声称“我们也帮不了你,不提供上门服务。”这件事情在网上曝光后,武汉红会方面解释说,接线员并非正式员工,且人员确实紧张无法上门服务。《武汉市遗体捐赠条例》规定,捐赠人可以要求登记机关上门办理。为何到了实际执行当中,当地红会就“无法上门”了呢?这又是一个让爱心卡壳的案例,而且同样因为不上台面的简单理由。

  爱心善举为何变成了稀缺的道德资源,其间原因复杂。但公益组织应当保证的是,不以自己的疏漏熄灭珍贵的爱心火焰。或无钱,或无人,看似理由充足,实则包含了太多推卸成分。若真的无法承担公益职能,便应当将“事权”转让给其他慈善组织,以免拿一己的不力去伤害慈善。除去选择合适主体来从事公益事业之外,更应当在机制层面反思懈怠和麻木何以生成。或许,我们这个社会一直不曾真正缺乏过普遍善举,无非是实际操作还不够成熟,支撑体制还不够强健。以爱和善的名义,这一切期待着改变。(周之南)

关键词:骨髓捐献,爱心善举,道德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