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应景”的文明提醒,失败的文明教育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04 11:32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庆长假来临,全国有大量学生外出旅行,30日,教育部发布文明旅游出行提示,提醒学生在旅途中要做到个人举止文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公共场所不喧哗嬉闹,自觉保护文物古迹,不乱刻乱画。(北京日报10月1日)

  教育部的提醒是很有针对性的,可这样的提醒,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据媒体报道,10月1日11万人冒雨观看升旗仪式,升旗仪式后,天安门广场满地垃圾,最密集处甚至看不到地面,初步估计,清扫的垃圾多达5吨左右。这一事实表明,对于文明旅游,仅有提醒,包括对缺乏公德心的不文明行为的批评,是远远不够的——几乎每年国庆期间,都会有类似新闻报道,比如去年就有媒体批评高速公路变为了垃圾场,可是,大人、学生们还是控制不住随手扔垃圾的手。你让他们用镜子好好照照自己,他会把镜子也扔在一边。

  有人会把这与我国的文化和现实的资源联系起来,认为这与传统文化有关,也与国家资源紧缺有关,诸如广场上是不是配备了足够的垃圾箱等,这是给不文明行为找藉口——不文明行为就是不文明行为。不文明的陋习改不了,与每个公民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教育部门与其发文明提示,不如认真反思文明教育,为何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没有落地。

  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其实从孩子懂事、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培养孩子爱卫生、讲文明的习惯,所谓“五讲四美三热爱”,可为何学生们以及他们长大成人后还会随地吐痰、扔垃圾,连基本的文明习惯也没有,甚至把粗陋当时髦呢?这是因为所谓文明教育,只是告诉给学生一些讲文明的概念,还有的学校会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接受文明教育的成果,但只记住知识、概念,却没有养成文明的习惯,结果是一边能说出大通文明的理由,却一边做不文明的事。

  文明习惯的养成,说到底是“养成教育”,这需要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不是讲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概念就解决的问题。首先,老师、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这方面,很多家长的行为,没有以身作则,倒是起到反作用,比如,这次天安门广场上大人们的行为,就会给孩子反教育,如果在下雨天,每个人把随身携带的垃圾全部带走,广场上干干净净,这是多么大的道德感化力量?

  其次,学校、家庭应制订一系列文明规则,加强学生的规则教育,要求孩子必须遵守,一旦不遵守,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惩罚,比如,教育孩子不乱扔东西,有的孩子不把垃圾扔在自家车内,却把车窗摇下扔到车外,这就是乱扔垃圾的行为,家长必须制止,并对孩子进行教育,可有的家长却不以为意,还认为孩子很懂卫生,没把自家的车搞脏。

  文明行为的养成,属于生活教育的内容,而生活教育正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点,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关注孩子的知识教育,并以分数“一俊遮百丑”。比如,如果学校举行一次大型的颁奖晚会,晚会结束后地上全是垃圾,有多少学校会以此狠抓学生的文明教育?其实,要让学生意识到文明的重要,就必须“小题大作”,比如,让学生养成上厕所冲大便的习惯,就必须检查学生这一行为,并将其指出来,我国有的大学生连这方面的基本习惯也没有,可见在他身上究竟有怎样的文明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的提醒中,专门提到“不乱刻乱画”,据说,这针对的是前段时间有旅游者在国内外景点乱涂乱刻的现象,这是十分“应景”的文明教育,可无法深入学生内心,真正重视生活教育、文明教育,就要把文明作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完善每个教育细节,这才能让文明意识和习惯,根植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也才能整体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文明,教育,学生,垃圾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新浪网
责任编辑:解娜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