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长假旅游如何避免“非秩序”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04 09:11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文明礼让,恪守规则,这是井然有序;拥挤滞留,局部混乱,这是非秩序。“非秩序”不等于无序,其原有的秩序框架依然存在,只是一些人不遵守规则和秩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相信你也感受到了,国庆节头三天,许多地方已然出现“非秩序”状态。

  在九寨沟,这种“非秩序”表现为堵路。10月2日,九寨沟景区发生游客滞留事件,景区出动武警维持秩序。央视报道,21点多,大约60辆大巴在警车带领下抵达诺日朗换乘站,滞留的2000多名游客开始逐步撤离,很多乘客已滞留5个小时以上,一些游客此前步行10多里路下山。

  出现如此严重的滞留现象,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景区的管理不当显然是主要的。既然游客数量严重超出景区负荷,景区管理方就应该及时采取分流措施,怎么能够闷着头只管卖票数钱呢?控制流量、分批进入是保证景区秩序的最有力杠杆。一旦这种应有的设计和安排缺位,“非秩序”甚至混乱的局面就会无可避免地出现。这最终将导致游客和景区的双输。

  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者、运营方不能真正地进行科学管理,执行好既定的制度程序,正是造成社会机制不协调,导致社会局部出现“非秩序”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点在景区“错峰降价游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许多自然风景区明明属于全民共有财产,本应大大方方降价让利,却偏偏坐地起价,不仅不降价反而耍起了糊弄游客的伎俩。

  包括张家界、天柱山在内的众多景区,其所谓的“错峰降价”,实际上是节后降价、节期提价,毫无诚意可言。这种混乱的定价和宣传逻辑无异于明火执仗地扰乱节期旅游秩序。另外,部分国人的素质也的确成问题,高速公路变成“垃圾场”就是一例;西湖景区环卫工人扫出足足18吨垃圾,又是一例。当失效的管理遇上一些素质亟待提高的民众,想不出现“非秩序”都难。

  国庆长假期间出现的上述种种“非秩序”现象,提醒我们,社会管理者、服务者乃至参与者还需要不断学习探索,努力弥合人们长假出行需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找到一条在举众迁徙运动中避免社会陷入“非秩序”漩涡的有效路径。

  一方面,须认识到长假期间不断出现“非秩序”状态的严重性。它不仅影响民众的出行效率,消耗大量的行政资源(比如武警、交警、消防等等),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整个社会的“非秩序”化;另一方面还须锻造一把保持社会秩序的金钥匙——可信任的社会权威的确立,各种管理机制的协调,必要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补丁,社会规则的严肃谨慎和令行禁止等等。

  如此,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管理的井然有序,跳出长假旅游频陷“非秩序”的怪圈,让人口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社会,远离迪尔凯姆所说的“失序”。

关键词:文明,秩序,景区,社会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解娜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