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成本分担,“居住证”方可助推平权
据悉,由公安部牵头制定、搁浅多年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目前已经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有望在年内推出。未来居住证不会设置人才门槛,将覆盖所有外来人口。 尽管最为乐观的估计,居住证制度也只能是通向户籍改革的一个过渡措施,但之于户籍改革的循序渐进,居住证制度能得以普及,更当称慰藉人心的进步。就目前媒体公布的有限信息来看,此次“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将外来人口的权益归属明确划分为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二是,居住证将不再设置人才门槛。 之所以称上述两个方面为最大亮点,除了其进一步契合了居住证的终极目标——平权,更意味着它对改革的成本划分作了暗示。事实上,以往的居住证地方试点之所以难成大气候,恰恰在于未建立合理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 正如有专家所言,目前的户改已经到了高成本时代。这里的高成本,既指流动人口增加造成的改革成本累积,更指较于人口红利鼎盛时期,流动人口之于城市的高收益高回报的投资边际效率下降了。以北京、上海等地的试点为例,设置以人才为门槛的居住证,更多是站在城市自身的立场,而非从推动外来人口权益平等的角度来考量。 明确居住证制度改革的成本,首先当厘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资源投入比例。有专家就指出,在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中央政府应该给外来人口多、率先推动改革的城市,以更多的财政支持。至于具体分担比例,当然还有待研究,但既然将外来人口权益分为国家和城市两个层面,那么对改革成本作相应分配也就理所当然。 从整体上而言,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区域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必由之路。从暂住证向居住证的变迁,绝非名称上的去歧视化,其最终要兑现为实实在在的市民化权益。单纯的一个居住证显然撑不起平权的重担,关键还是看“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否能真正到位。(相关报道见7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朱昌俊) |
关键词:居住证,人才门槛,外来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