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真正的温暖在送米送油之外

来源: 北京晨报 作者: 2013-07-14 07:56:5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最近,在广州市规范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工作动员会上,市长陈建华直言,一说密切联系群众,就有领导带人到五保户、贫困户去慰问,“弄袋大米、两瓶油、一床棉被,去走一走,看一看。”“这基本上可以说是形式主义。”陈建华笑言,他曾在贫困地区工作十年多,“天天干这事。”(7月11日《新快报》)

  形式服务于内容,很多时候,你要表达一份关切、一份热心,柴米油盐可能是最温暖的联系群众。只是,送米送油的形式,为什么会沦为“形式主义”呢?恐怕无非两个原因:要么是这种关心就像过年一样,一岁一次,虽然雪中送炭,却也杯水车薪;要么是更像一种表演秀,一床被子要出现在好多贫苦家庭当道具煽情,送温暖是假、捞名声是真。时日长久,不言而明,贫困户当个“临时演员”,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这些天,闹“钱荒”的银行也在送米送油、甚至还送车费,拉的是业务上的客户率。权力部门与民众的关系,当然不是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但每到年底才会“每年一歌”的送温暖,越来越像在麦克风与闪光灯前高调的“表演”。真正的温暖,当然不在于油米之间,而是发自内心的、受制于权责规范的官民关系。

  就现实而言,送米送油的“形式主义”,恐怕也不容易。一者,不管CPI一年到头是怎样的起起落落,弱势群体的救助或帮扶基本是一条线到底,送米送油已经算是“加餐”了,要是隔三差五真能多送送,对价格敏感的民众来说,也不是什么坏事;二者,在一些地方,真能做好送米送油的“形式”的职能部门,其实也并不是很多,送完之后又不要“拍照摄影留念”的,就更是少之又少。

  说送米送油是不太坏的“形式主义”,最根本的还在于这样的“形式”,既“浪费”不了财政的几个钱,效果也是能实惠市民的,总比人行道上铺黄金、荒山上刷绿漆什么的“性价比”高多了。(邓海建)

关键词:送米送油,形式主义,联系群众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