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当兴趣“遭遇”效率

http://www.hebei.com.cn 2013-07-12 07:5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兴趣”与“效率”是在教育界内部经常被提及的两个词。二者和谐统一,是教育的极高境界,如果二者未能和谐统一,甚至发生“二选其一”的“遭遇战”,则将大大考验教育者的理念与智慧。

  日前,首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在京举行。在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来自美国肯尼迪小学的海伦老师以“材料中的热量及其变化”为主题,给五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自然科学课。之所以说与众不同,是因为整节课没有板书、没有提问,甚至没有规规矩矩的坐姿。45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分别着红色、蓝色、紫色的头巾,伴着音乐,尽情舞蹈。一会儿极尽可能地将动作放慢,夸张地表现肢体的僵硬,一会儿又快速移动,想方设法闪转腾挪,甚至故意和同学们撞在一起。

  显然,这是一堂整合了音乐、舞蹈与艺术的自然科学课,红表示“热”,蓝表示“冷”,紫表示“冷热均衡”,老师启发学生们用身体自行创造动作以探索和表达当热量从“相对温暖”的物体传导到“相对冰冷”的物体时分子活动的动态变化,从而了解能量是可以传递的,并通过表演在大脑中建立对“能量”的快速反应图示。

  耐人寻味的是,课程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多所小学、在现场观摩的教师竟有多位对教学的效率提出质疑,同样的知识点,在国内的课堂,老师只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可这节课竟用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效率未免太低。

  “浪费时间”、“效率太低”,面对中国教师的质疑,海伦老师竟有些无所适从。课堂上学生们在表达“冷”、“热”的传导时,每个人都很卖力与投入,课程结束后,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在成功地激发起孩子们兴趣的同时,“效率”却真的已经站在“兴趣”的对立面了吗?

  “向课堂要效率”,是教育界内部经常用来自省的一句话。可何为效率,或许在提出质疑的老师和海伦老师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解。前者看来,教师用几句话、几个图示来讲述能量传导的过程,远比用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更高效。可在海伦老师的心里,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激发每一个学习者的兴趣,也许更加重要。

  想起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曾经分享的亲身经历,这节课让他20年未曾忘记,并深深影响了他担任教师之后的理念与方法:初中某次英语课,主题为“医院”。上课前,老师特意在头上和手臂上裹满纱布,将自己包扎成病人的模样,于是,一走进教室就成功地吊起了每个学生的好奇心与关注度。之后,老师并没有立刻开始讲授,而是让学生们在字典中尽可能地寻找一些与医院、疾病有关的单词来形容他的样子,做场景描述。可以想象,在无比开心的氛围内,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医院”、“医生”、“护士”,还掌握了“急救车”、“心脏复苏”、“氧气面罩”、“骨折”等难度更高的词汇,并进行了大量生动的对话。一节英语课,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试想,如果换一种“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讲述多个单词,让同学们跟读并记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吗?

  我们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也常说,要“从以教师为主体回归到以学生为主体”,但将理念付诸实践,还需要真正理解“效率”的本质。爱迪生自己趴在鸡窝里孵小鸡,数学家吴文俊年逾古稀还时常偷跑到游乐场,体会游乐场里的物理和数学魅力,已经诠释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的真谛。

  “兴趣”与“效率”并非冲突对立,让二者和谐共处,不妨从课堂内,教师多一些“留白”开始。(赵婀娜)

关键词:兴趣,效率,教育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