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公车改革不能只盯着“货币化”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21 07: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广东省政协委员刘大济、陈伟忠提案建议,尽快在全省全面实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即发放车补)。近日,广东省纪委表示,将“推动全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6月19日《广州日报》)

  当下,实行此种改革的单位,采用的多是与行政职务直接挂钩的交通货币补贴办法,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实际公务活动量进行补贴。对此,群众就颇有微词。如杭州车改,补贴是普通公务员至局级公务员分为每月300元到2600元9个档次,但不少民众质疑和级别挂钩的车贴,“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同样,2008年4月,辽阳市弓长岭区正式启动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但仅实施一年多,就因“群众对高额车补反应强烈”而被叫停……

  不难判断,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这其实是忽视了工作等实际情况,有失公平。因为显而易见,出门办公事跑腿的多是科员、办事员。另一个问题,公务员每天上下班乘坐交通工具本身就应自己支出费用,公务员不应有别样的特权。如果确有为公职人员发交通补贴的必要,那么应是针对公务员外出办公事的交通费用,可以审核后实报实销。而不应是来个级别包干发放,为官场发明一项新的福利,变相增加了公务员群体的收入——不公平的公车货币化改革其实还是伪改革。

  进一步看,改革应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彻底改变现存的不合理乃至一切弊端。就公车改革而言,眼睛首先要盯住的应当是是否“超量”、“超标”、是否公车私用、是否维修费用过多等。目前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完全绕开上述几个实质性问题。用发放交通补贴来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特权。这种不公的分配方式,恰恰就是阻拦公车改革的主要障碍。按照权力分配利益的政策,是在变相强化特权思维。一项自身都不能公平的政策,如何能够带来公平?

  然而,公众和社会舆论关注公车改革,主要原因在于,公车泛滥以及耗费的财政支出,不符合人们对于节俭政府、责任政府的期待,特别是长期存在的官员特权和官场福利,让民众有一种剥夺感。所以,公众期望公车的彻底改革,是剔除官员特权、官场福利化,以保障公民的平等性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因此,公车改革不能只盯着“货币化”,也不能完全由官场中人主导改革,从本质上讲,治不住公车实际上是治不住权力。只有在制度上让公众全程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一是要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二是使“官”的形象和“车”的待遇之间彻底脱钩,让官员“无公车可坐”成为常态和习惯。否则,只要官员手中享有特权,他便能不断地制造福利。政府赎买的福利越多,官员制造的福利也会越多特权福利永远也“赎买”不完,而改革则陷入了不断赎买特权的窠臼。

  另外,在公车管理制度健全的国家,无一不建章立法,将公车纳入法制化轨道。让那些拥有公车的法律起草者制定限制他们公车使用的法律,公车改革或缺法制化路线,仍会从失败走向失败。(西域客)

关键词:公车,改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段沙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