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功利浮躁的“就业率”不要也罢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28 08:1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谢强(化名)是江西某大学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谢强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就是督促、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谢强和他的同学们早就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就业率年年公布,但在官方的话语框架里,其统计口径或真实细节一直语焉不详。高校为何如此热衷于收缴那盖上红章的一纸就业协议?高校或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比学生更操心就业事宜?这些问题,公众长久以来只能猜测。

  曾有老师透露,公办学校拔高就业率是为了获得政府更多的支持,或者在生源竞争中以靓丽的数据吸引来优质生源。在一些高校,就业率还是考核专业设置的重要标准,就业率如果连续处于倒数的专业,就要面临减少招生规模甚至停办的局面,因此直接影响相关院系的生存。

  就业率造假行为种下的不只是道德的恶之花。学校和教师本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却公然造假,学子也被传授着参与造假,这对于秉性善良单纯的青年而言可谓人性的扭曲。而虚假就业率,还会误导考生、家长,欺骗社会,误导国家相关部门对就业状况的评估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观察,就业率造假还涉嫌是一种市场欺诈行为。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人力资本投资,由于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着较高的边际生产率,因此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可以拿到更高的收入和有更好的发展预期。接受高等教育就代表着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未来收入而在当下的资源支出。根据“收益-成本”分析,如果毕业后未能就业,起码可视为教育投资未收到阶段性的收益。如果学校以虚假就业率告知天下,则是对包括雇主、家长等市场群体的信息欺诈。

  其实,就业越来越市场化,创业也成为社会就业新潮流,如此环境下,继续对高校“准毕业生”全面统计就业率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如今人才流动和跳槽转行越来越普遍,终身呆在一个单位的情形越来越少,那种由高校统计的一次性“就业率”,还能否衡量真正的就业状况,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柯锐)

关键词:就业率,造假,论文答辩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扬子晚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