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越敢说真话越有公信力
近来,“京温”事件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在公众间快速传播,在微博上异常喧哗,在社会舆论场上引发热议。直观地看,这些事件都是舆论场的“恶”事件,也都是一些孤立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和局部性。事情发生后,一些“碎片式”信息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不明真相人不担责任的肆意传播,或某些别有用心人蛊惑亦造谣,结果出现了一些围观性社会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当前,我们正处于极速转型时期,全社会普遍弥散着一种焦躁情绪,一旦某些局部的、个体性事件处置不好,极容易因小事件而引起巨大的社会群体情绪波动。由于集体行为往往表现为非理性和无序性,集结的社会情绪便会一次次向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发起挑战,政府的公信力也一次次被公众舆论所“灼烤”。 应当说,自从2002年国内出现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和快速处置能力大为提高。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以最快速度表明真相,动态反映处置结果,成为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基本工作环节,政府越来越有意识地通过对事件的公开、透明、迅速、公正地解决,去塑造、培植自己的公信力。 以北京“京温服装城女子跳楼事件”为例,北京警方从5月3号案发,8号聚众,10号公安部门公开案情结论,并找到造谣者,央视也及时播放了事件录像。迅速的信息公开,让事件很快平息。 当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动辄一些小问题就引发为群体事件,一些局部性问题,很容易上升为全局事态,最后矛盾的焦点,都会指向政府的执政能力、行政能力和社会公信力。这既与我们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有关,也与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递过快相关联。 从当前出现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特点,每件事件的发生,似乎都在呈现互联网舆情与政府信息公开速度的“竞跑”。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网上舆情汹涌,波及面之快,还是超出了政府对事件正常处理的节奏。或许要调查事件真相,或许要谋划处置程序,或许要整理回应材料,或许要弥补工作中还存在的这样那样的“短板”,当局者要做出正确的解决步骤,要比网上单个信息发布者的“碎片式”信息发散远远复杂的多。 在这样的时间差中,政府信息公开没有能跑赢网络,致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与政府产生了对立,部分损伤了政府的公信力,这其实是社会转型期间,政府必须要承受的一种被指责的痛苦。 信任来自透明,敢说真话才会赢得政府公信力。正是因为过去我们不少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或社会矛盾时惯于遮遮隐隐,惯于以形式代替内容,惯于以政府强势的话语权挫伤了弱势群体的知情权,一句话,以政府的本位侵蚀了“以民为本”,致使在一系列突发事件发生时,群众宁愿去相信小道消息,而不愿意听政府的正面声音。政府应当没有一己之私,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尽可能地公开透明,能以信任换取信任,各种谣言蛊惑就会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 信任来自公正,敢于惩恶才会赢得政府公信力。正因为我们社会处在快速转型期,各种社会焦虑情绪会引发不少越轨行为;正因为社会客观存在的差距或不公正,会加重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心理和短期化行为,催生各种有害的、失控的群体行为。如果作为执法者处置不公正,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因此,必须秉公执法,对任何事件、任何人都不能偏袒,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事事以法律为据。权势必须让位于法制。 信任来自保障,稳定预期才会赢得政府公信力。当前我们社会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讲求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的时代,社会要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梦想和价值存在。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经济改革力度和社会创新步伐,尽可能消弭机会的不平等、规则的不平等,加快全民社会保障,稳定人生发展预期,切实营造一个清明公正、鼓励干事创业成才并最终能有所获的社会环境。必须将对资源的掠夺排斥与公众社会之外。 从经历到经验,从被动到学习,从教训到治理,政府公信力必然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时时呵护小心培植的过程,也是一个必须要承受的痛苦过程。只有做到了切实以人民为大,真正做到了爱民如爱己,居于社会公器之上的政府,才会有公信力。(胡敏) |
关键词:京温事件,信任,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