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症结在哪里
高考临近,高考语文教育问题又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热点。这跟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性有关——语文是综合性学科,涉及面广,社会性强,和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大家都插得上嘴,而数理化就往往让人“难开尊口”。 当前在高考指挥下的语文教育确实存在种种问题,如急功近利搞“提前量”,教学失去“梯度”,不让学生读“闲书”等等。在众多问题中,我认为首先要改变高考作文阅卷“趋中率”严重的问题。高考语文总150分,作文占60分,评分4个等级,其中二等40分上下。据北京、福建等多省市调查,近四五年来,二等卷占75%~80%,一等占8%~10%,35分以下的三、四等不到20%。“趋中率”畸高,很难高分,而马虎应对就40分上下,这也导致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风气。 我认为,只要拉开分差,把趋中的“大肚子”缩小,增加高分比重,那就能抑制语文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想法,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还有高考和中考的命题等方面也要改革,抑制“套式作文”和“文艺腔”,抑制读死书和题海战术现象。这个“指挥棒”其实是可以朝着正面去指挥的。 社会学专家郑也夫曾撰文指出当下的语文考试,50%以上考的是“伪语文”“伪能力”,呼吁“重回以作文为中心的语文考试”,这个观点有点夸大。如果语文考试只考作文与阅读,作文占70%,阅读占30%,恐怕不行。语文不只是文学,还包括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作文和阅读不可能完全取代对知识结构的考查。再说这是选拔性考试,不同于一般的评价性考试,命题总是要有合适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的,否则很难操作。差一分可能就涉及千百个考生的命运,而作文评分又难于做到非常精确,所以如果让作文占分过大,可能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但如果作文分增加到总分的一半,则可以试试,关键是阅卷也要科学地跟进,不能再像现在这样普遍地存在学不学都是“二等分”的现象。 这些年高考语文命题有了一些改进,但现在高考是全国卷与许多省市的卷子并存,有些良莠不齐。如何提高命题水平?现在有些省市的高考(中考)命题队伍受各种条件限制,比如命题因为保密要较长期封闭工作,真正有水平的专家不愿意参与;行政干预过多等等。这就很难保证命题的水平与质量。我认为高考还是全国集中命题比较稳妥。要从政策上鼓励专业人士去研究、参与高考的改革,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力求提高高考改革成效,不让“散兵游勇”在媒体上重复批评高考。 高考改革可能有四个去向:一是中学只负责学业水平考试,让高考社会化;二是继续拓展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三是开放政府之外的第三方独立的教育考试评价机构,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服务;四是高考适度改进,提升命题和阅卷的专业水平与质量,发挥正面“指挥”作用。现在,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温儒敏) |
关键词:高考,语文教育,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