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管事”折射怎样的执政新思维
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简政放权”系列评论之三 国务院13日上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一句“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折射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新思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民众对政府放权并做好“服务者”的呼声也越发强烈,政府“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政府不可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政府角色的正确定位,会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更具活力。 仔细分析,“放权”与“管事”之间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权力下放了,让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拥有更多的权利来决定自身发展的方向、来把控自身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让市场主体和社会个体拥有更多的管事机会,让他们在经济的大浪潮中去接受洗礼,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放权”不等于“失权”,更不等于“弃权”。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浪潮中,客观的市场价值规律我们必须遵循,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也不能丧失、政府对经济发展“服务员”的定位不可缺位。让市场主体“管事”,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按章办事,不是胡干、蛮干、瞎干。政府的“放权”并不是打开决堤的洪水,是有理有节的逐步推进,“放权”的程度、“放权”的范围、“放权”的对象均应装进制度的“笼子”里。 政府“放权”而让市场主体“管事”,这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实践。我们要切实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计划、控制、约束经济发展的局面,让政府得以“抽身”而去做更多的服务工作。 改革永无止境,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政者当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壮士断臂的决心,将我们伟大的改革事业推向深入。通过改革的具体实践,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添砖加瓦! 系列之二:政府职能转变,哪些权该“放”?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强化政府的服务和宏观调控职能,将微观经济的干预职能弱化。在权力下放给市场后,应该让政府更多承担社会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弱化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能力。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在经济的公共服务领域完成自身职能的“补位”。 系列之一:“简政放权”,新一轮改革掷地有声 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务院此前两次召开常务会议,共批准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然而,在转变政府职能进入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各项改革工作的“无缝对接”,顺利开启新一轮机构改革,李克强总理用简单实在的话语为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说白了放开(权力)是第一,放开那些不该管的;第二管住、管好那些该管的;第三说到了就要做到,一定要抓好落实。” (唐韬) |
关键词:新思维,市场主体,宏观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