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勿选择性关注“少年凶杀”现象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12 08:1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京华时报》昨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从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角度,详细研究“少年凶杀”现象,并将“对症之药”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们在这儿忧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

  纷至沓来的新闻中,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先是复旦研究生投毒、然后是南航大学生杀人。而这一戾气,最近似乎又有低龄化的趋向,先后曝出13岁少女因嫉恨同学漂亮将其杀害肢解、16岁学生因一个莫须有的“12万中奖短信”杀害好友的报道。一时之间,人们不禁惊呼: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要科学地分析一种趋势是否存在,仅以新闻报道作论据是不够的。比如,校园血案也许一直存在,但当时有限的传播渠道及“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都决定了此类事件较难见诸报端。而如今,新闻环境已有根本不同。

  此外,还得注意媒体“选择性关注”的特点。比如,稍加注意便会发现,上述的一桩案件其实早在去年4月便已发生,我们不能确知这一新闻目前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刚刚“终审判决”呢,还是受近期接连的血案所触发?事实上,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偶然的同学相残,就概率而论也不可避免。

  正确趋势的揭示,需要让位于更严谨的大范围、长时段的统计和研究。但类似血案毕竟不鲜见,仅就新闻报道提供的有限信息,我们还是会注意到一些值得重视的共性。

  比如,起因往往是小妒忌或小摩擦。也许这大致可以归咎为缺乏挫折教育、自我中心和不够宽容。这与“独生子女”现象似乎不无关系。如一位研究儿童问题的专家所言:“不是独生子女容易带来问题,而是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

  再如,惨剧往往缘于一时冲动。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激情”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生理因素,而这种因素,可能会因为重应试轻道德的教育、空巢现象、考试压力,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缺陷等被进一步强化而导致悲剧。

  值得重视的还有,这些少年杀手,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在案发后“若无其事”。是因为对“死亡”问题有特别的认识?是因为平常接触血腥的动漫、游戏或影片较多?还是只是幼稚得不知严重后果?

  总之,吁请有心的专家做进一步的研究。从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等角度,详细研究同类案件的每个细节,找出真正原因,并将“对症之药”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们在这儿忧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刘志权)

关键词:少年凶杀,青少年,教育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河北青年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