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是让人民满意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好的顶层设计方案只能说成功一半,能否达到初衷,要看接下来在实践中如何有序推进 此次机构改革有效解决了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同时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七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可以说,这次改革是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延续和深化。 纵观前六轮改革:1982年改革主要是突出干部“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1988年改革第一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1993年改革主要是使政府架构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1998年改革在1993年的基础上更为“大刀阔斧”,政府组织架构进一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2003年的改革算是微调,主要强化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2008年改革的亮点则是首次采用了大部制改革理念。 今年的机构改革继续秉承了大部制理念,以问题导向切入,通过机构整合,有效解决了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同时重在向市场、社会放权,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严格事后监管。例如,铁路政企分开,部分职能归入交通运输部,有利于铁路、民航、公路、水路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间资本更多参与铁路发展,引入市场竞争。而将原国家海洋局与相关部门的海上执法队伍和职责整合,则为加强海上执法能力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利于提高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大海洋权益保护力度。而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则是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的表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应该说,这次机构改革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但好的顶层设计方案只能说成功了一半,改革最终能否达到初衷,还要看接下来在实践中如何有序推进。 实行大部制治理结构,绝不是部门越大越好,更不是政府机构设置越少越好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最重要的是让人民满意,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先要明确三点。 一是实行大部制治理结构,绝不是部门越大越好,更不是政府机构设置越少越好。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但绝不是说政府机构设置越少越好,一个国家的政府架构及其数量,是与政府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功能相联系的。至于政府部门的设置,目前大国普遍实行大部门制的管理方式,也就是将相近的职能尽量归到一个部门管理,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等弊端,然后通过决策、执行、监督的相对分离,实行对公权力运行的监督。但这并不意味着部门越大越好,而是要相对集中,尽量减少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就中国的实际状况来看,政府部门设置要避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门林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但同样不是机构越少越好、部门越大越好。从国际社会的经验看,一个国家的政府规模与其承担的公共事务职责相适应,并能够实现公共治理的高效、民众满意,就是一个好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十八大提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和内涵,是与国际社会公共治理基本价值取向相一致的。 二是要尽量避免对市场、社会的不必要干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常常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在国有企业的设置、经营方面尤为突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组织也初具规模,但政府在公共治理中,在发挥社会自身管理功能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是大部制改革必须以转变职能、大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为前提。只有把转变政府职能放在突出位置,理顺部门内部的权责关系,取消不必要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从根本上将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权限约束到合适的程度,转变政府职能才有基础。 |
关键词:人民满意,机构改革,政府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