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与碎片化出版
日前,拥有众多拥趸的网络书评人“和菜头”在其博客发布了《碎片化生存》一文,讲述自己碎片化阅读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深度阅读,该博文在网友中间引起不小的波澜,转发和议论的声音层出不穷。这让人思考,碎片化阅读,消解思考能力,读书如何才能不支离破碎?(引文见2月26日《文汇报》刊载的《读书如何能不支离破碎?》) 这位网络书评人在《碎片化生存》中说: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时候,单日最高可以刷100条;每日处理碎片信息的极限在8000条左右,变成了读不进书的微博控,“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 这不是个例,这种“碎片化”阅读,几乎成了现在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2012年的调查显示,中国纸质书年阅读量人均为4.35本,跟欧洲、美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阅读在当下算得上奢侈。不仅大众阅读十分匮乏,而网络、新媒体、微博也强化了人们抵制阅读的心理。 最近进行的一次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碎片化阅读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阅读时间,以往大块投入时间的读书,现在则变成见缝插针似的浏览。而那些习惯了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经的阅读习惯和专注力已经变得非常困难。 我们每日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使用的工具基本上是随时被删除的电子邮件、140字的微博、符号化的短信等等这些快捷、短小的东西,我们感叹,新媒体时代很神奇,一天同样24小时,似乎比我们小时候要短得多,这必然导致我们做每件事必须更短、更快,也必然导致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 的确是这样,我们的阅读文化生活,是这些快捷、短小、杂乱的内容,占了主要的部分。很多阅读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已经变成了“碎片化阅读”,我们似乎已进入了信息的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想的碎片化的阅读时代? 如今是微博时代,微博阅读,基本成了当下阅读的常态。对于作者而言,则热衷于微博写作,以期收到短平快的效果。图书出版界也屈从于这种碎片化的文化生存,快速推出了微博图书。微博图书,微博阅读,成为了当下图书出版界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微博红人张发财写历史八卦的《一个都不正经》、网络红人“奶猪”出版的段子集《我呸》、童亮的《贫僧是去往西天拜佛求亲的》、《笨信一箩筐》等出版物,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共性——文体以一段段不超过140字的文字构成,充满各种桥段和机灵,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微博文字的集合,而将微博内容变成线下图书则快得像一场“闪婚”。微博体的盛行催生出大量的这样的碎片化读物。 阅读的本质是什么?图书中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必须同时思考,具备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具备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很显然,阅读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但是“微博体”这种技术性的阅读,其明显的内涵的浅显,理性力量的匮乏,逻辑的无序性,思想的碎片化,则不易带来阅读的精神享受、思索的兴味、沉思的回味和思想的快乐。 说到底,“碎片化”阅读,使我们的阅读生命不复处于整体之中,阅读的实质和整体根本不复存在,而最终在这种微阅读中,我们的生命、同等的活力、生命的蓬勃兴旺被压缩在最小的单位中,生命只剩下可怜的零头……难怪有书评作者说,现在很多人有了微博就放弃了博客,有了博客就放弃了书籍,这是本末倒置的。 当下我们的阅读之所以变成了“碎片化”的,更多地源于我们精神本身的快餐化。的确,我们很少有空闲时间,生活并不完满;我们除了追求一些有实际效用的具体目标外,不想去发掘自己的能力;我们没有耐心去等待事物的成熟,每件事情都必须立即使我们满意,即使精神生活也必须服务于我们这种短暂的快乐,因此,快速浏览代替了精读,作为读者我们不再与读物进行精神交流…… |
关键词:碎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