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基层创新天地宽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04 10:1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哪里有需求,哪里才有机会;哪里有舞台,哪里才有作为。与其在大城市里论资排辈、苦熬苦等、忍气吞声为“老板”打工,倒不如到需求旺盛的基层挑大梁、当主力,脚踏实地、扬眉吐气地干出一番事业

  不久前到张家口市农科院采访,院长不经意间感慨:近些年院里很难招到高学历科技人才。这位院长的感慨,反映出近年来基层科研院所面临的普遍性难题:招才难。

  每到招人时,与基层科研院所“门可罗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城市的科研单位却是“才”满为患,一个职位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竞争;有些博士生为能留在大城市,甚至走“曲线救国”的道路:或继续念博士后,或转行先做行政类工作。

  据院长介绍,包括博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之所以不愿意下基层,除了嫌待遇水平低、工作环境差,更觉得基层单位的平台太小,不容易做出成果。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中心赵治海研究团队就是活生生的例子。1982年,大学毕业的他怀着提高谷子产量的愿望来到张家口,和同事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攻克了谷子杂交优势利用这一世界难题,选育出世界首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首个抗除草剂杂交谷子品种“张杂谷2号”等多个新品种,创造了亩产831公斤的世界纪录,不仅造福我国的广大农民,还被推广到非洲多个国家,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敬慕。

  除了赵治海,田间地头还“长”出许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农民创造财富的育种专家:玉米专家赵久然、李登海,小麦专家赵昌平、吕平安……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袁隆平院士、李振声院士,更是闻名遐迩。

  这些育种专家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科技创新要“顶天立地”的必然规律。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训练,只有与实际需求对接、与现实问题相撞击,才有可能结出造福社会的硕果。试想,如果没有田间地头的详细调查,没有长年累月的试验积累,怎能奢望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其实,不仅仅是农业育种,渔业、矿业、林业、测绘、考古、气候……领域莫不如此。道理很简单:离开了实地调查、离开了一线试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换言之,农田、沙漠、高原、草原、工厂……就是没有围墙的研究平台。应用类技术开发是如此,许多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是如此。如果离开了来自大地的材料、样本,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常言说“物以稀为贵”,其实人才更是“以稀为贵”。硕士、博士到了基层科研单位,往往有更多的机会挑大梁、唱主角,因而也更容易出成果。相反,在人才济济的大城市,硕士、博士根本不稀罕,多年被“闲置”、最终虚度年华、“泯然众人矣”的例子并不在少数。

  当然,与大城市相比,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环境可能要苦一些、实验设备可能要差一些。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与大城市相比,基层单位与大地离得更近、与需求贴得更紧。更何况,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日益迫切的转型升级和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增长,基层单位的工作环境正在改善,仪器设备也正以马枪换炮。再者说了,与大城市的住房紧张、物价上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相比,“小地方”正变得越来越宜居,生活质量并不差。

  当然,针对基层单位的实际困难,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出台力度更大的相关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到地方创新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保障。

  哪里有需求,哪里才有机会;哪里有舞台,哪里才有作为。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有学无成是最大的悲哀。与其在大城市里论资排辈、苦熬苦等、忍气吞声为“老板”打工,倒不如到需求旺盛的基层挑大梁、当主力,脚踏实地、扬眉吐气地干出一番事业!

关键词:基层,城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