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课题——一论“干部下基层”
●储瑞耕 2013年新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且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这样的决定显然不是无的放失,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中央的带头作用下,“干部下基层”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 干部下基层,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也不是昨天才有的事情,而是有了共产党就有了的根本性的事情。 近70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作过这样的论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中国的事情,要靠共产党办,靠人民办……只要我们同全体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1945年《关于重庆谈判》) 这里阐述了共产党人(广大党员、各级领导干部、政府工作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鱼水般的联系。 干部下基层,就要像种子到土地中去生根开花一样。共产党胜利有千条万条理由。根本的一条就在于此。 河北省各级干部下基层,有着光荣的传统。就我本人而言,1976年在衡水的武邑县,1987年在张家口的怀安县,一下去就是一年,就个人来说,得到许多锻炼,学到许多东西,当然也力所能及地为地方、为基层、为群众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 去年河北省1.5万名干部下基层,今年又将有1.5万干部下基层。这么多的干部大规模集中时间下到基层,一可以使得干部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制定政策、决定方式方法,为人民服务更加有的放矢;二可以切实帮助基层解决不少实际问题;三可以大大有利于广大干部的思想改造和作风建设,建立和巩固各级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凝聚力量,夺取各项事业的胜利。 有人以为,几十年前交通不便,通讯不爽,信息相当闭塞,干部不下基层就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生活情况,而如今科技大进步,交通大方便,通讯大发展,“顺风耳”、“千里眼”已经不再是幻想,到处有手机、网络,“不下基层”也能够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对的、表面化的。因为只要不到第一现场,那么“了解”到的情况就都是“第二”、“第三”手的。与生活的真实往往有距离,有时距离还很不小。而凡是止步于、满足于道听途说,人云亦云,那就一定会使得认识偏离真理。那么采取的相应的办法就难免偏离科学,就难免使得领导决策不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与实际情况背道而弛。 而且,“下基层”不单是为了了解情况,更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体验,甘苦的共享,情感的交流。经验教训表明:无论到了什么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都必须把“下基层”当作基本功的基本功来看待,来实践,来做好。 |
关键词:储瑞耕,一论,干部下基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