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春卸下负担
著名诗人拜伦曾说过:“青年人满身都是精力,正如春天的河水那样丰富。”可是,为什么当今青年人宁愿去追求稳定安逸的生活、而放弃理想和激情?我认为,只有为青春卸下负担,青年人才会载着梦想展翅高飞。 比起50后、60后甚至70后,当今正处在青年时期的80后、90后显然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虑,而少了一份感性的激情。君不见数百万青年考生涌入全国或地方公务员考场,为了一个“旱涝保收”的饭碗而前赴后继?君不见招聘会上大型国企、外企的摊位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而那些小型私企、民企却忍受乏人问津的窘境?君不见只有极少数“不安分守己者”悄然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而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只是将这份诉求压抑在心中?青年时期本应是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年代,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早在年轻时就建立了丰功伟业。可是,我们的青年却心甘情愿地放弃了这份理想,按部就班地行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我们不应一味苛责青年们的选择,也不可以简单地将“垮掉的一代”的标签贴在他们身上。从一些重大的事件中,比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青年们的行为还是向国人昭示出:他们可以勇敢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职责,而绝不是只会依偎在父母的翅膀下、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一代。只是他们在经历一些挫折之后,对于人生有了更为理性的思考。在他们身边,有很多现成的事例——很多敢于挑战自我的人,他们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显得是多么不堪一击。理想破碎之时,损失的是宝贵的光阴,只留下一声无奈的叹息。 国外有位报人说,中国的很多青年人大学一毕业,就过早地背负起成家立业的重担,由此过上了“中年人”的生活,整天为柴米油盐而殚精竭虑。此君的话虽有偏颇之处,但也一定程度上勾画出中国当代青年人大致的生活场景。国外发达国家一些的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并不急于找寻安身立命的工作,而是到国外旅行一段时间或是在非赢利性组织中做义工。他们将这段时间作为学生时代与职场生涯的“缓冲地带”。他们是这么认为的:青春的岁月是宝贵的、不可逆的,所以一定要抓住青春的“尾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长途旅行或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如果有人敢将这种生活模式“移植”到国内,那多半会被套上“败家子”、“啃老族”的“帽子”。因为我们的青年人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一旦输在“起跑线”上,很有可能在随后的职场竞争中“落在下风”。因此,青年人只能规规矩矩地运行在早已为他们设定好的“轨道”上。 阻止青年人在理想道路上前行的障碍,除了他们自身的意愿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客观的社会环境。当被抛入到社会之后,就业、高房价、劳动保障等问题就像一座座“大山”压在青年人身上。就业是每个人一生必须要趟过的一条河流,可是现有的就业岗位无法满足青年人的需求。确切地说,是岗位无法充分发挥青年人的才智与能力,他们只能在机械、重复的劳动中消磨着自己的激情。高房价更是爱情的“坟墓”,多少青年男女为了一套住房而“消得人憔悴”。缺乏完善的劳动保障更是让青年人始终生活在担忧和焦虑之中,由此催生了更多人投入到“考公”的行列中…… “美国梦”曾经让很多移民美国的青年人看到了在这片陌生大陆上立足的希望,现在我们又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其实,“中国梦”就像“美国梦”一样,让人们意识到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命运的改变、实现内心深处的理想。可是,如何才能让“中国梦”成为一种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于一种概念、理论的层面?恐怕就更需要做出比现在更完善的“顶层设计”。“中国梦”的实现,除了自身努力奋斗之外,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呵护。只有合适的发展土壤,梦想才会在上面“生根发芽”。社会发展不能仅仅以“发展进步”作为“标的”和“终极目标”,而应更多地关注每个个体真实的生存状况。只有让更多的人分享到发展带来的成果,那么这种发展才是有益的、正常的发展。 未来理想的社会中,青年的就业应该是充分的——每一个有理想的青年都拥有一方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工作不只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与意义、有尊严存在的一种方式。那时的房价和收入之比不再过分悬殊,青年人不再会成为无奈的“房奴”,爱情也不再会被房子这“最后一根稻草”所压垮。劳动社会保障也将比现在更加完善,青年人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的开拓中,而不是浪费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 理想的社会除了物质上、经济上的富有,还需要完善的社会民生保障。否则,如果青春的翅膀上载有过重的负担,那么翱翔蓝天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但愿未来的社会能够让更多的青年心中怀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同时“梦想”也有被自己和他人见证的那一天。 |
关键词:青年,梦想,展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