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戴穷帽”,政策漏洞堪忧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分组审议国务院扶贫工作报告。审议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常委会委员李连宁说,一些地方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当贫困县,当了贫困县以后,开庆祝大会热烈祝贺,当不了贫困县的市委书记、县长就感觉灰溜溜的,觉得对不起全县人民。有的财政收入已经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了,仍然继续要当贫困县。(12月27日《新京报》) 在这个人们争相创富的年代,“贫困县”居然成了许多地方争抢的香饽饽。其实,一顶“穷帽子”意味着每年数亿元的扶贫资金进账和各种优惠政策扶持,也难怪一些地方戴上“穷帽子”还要大肆庆祝。 当然,僧多粥少,也造成了“贫困县”称号竞争激烈的吊诡现实。为了达到目的,一些地方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有刻意压低指标、伪造数据的,也有在评选过程中使用非正常公关手段的。 事实上,现行贫困县评定机制存在的种种漏洞早已为人诟病。一是评定依据设置不够科学,目前评定“贫困县”的依据部分为“地方提供”,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现象,扶贫工作中面临严峻的“打假”问题。二是贫困县调整机制滞后,缺乏动态检测和退出机制,“贫困帽子”一朝戴上,几乎成了“终身制”,这也导致近十年来,贫困县名单只增不减,“脱贫县不愿摘帽”、“争当贫困县”等问题日益严重。 贫困县越扶越贫、越扶越多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就需要首先在评选机制上严格把关、厘清真伪。对于确因地理、历史条件导致的贫困,和仅仅因为地方政府管理水平低下导致的贫困,应该区别对待,对那些妄想躺在“贫困县”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的干部要严厉问责。 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单一的扶贫模式,少一些纯粹的物质投入,多一些智力、技术支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唯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贫困县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让扶贫政策真正收到实效。(段思平) |
关键词:贫困县,贫资金,优惠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