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关键点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 河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奋进崛起、科学发展,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环境建设路径,把握关键点,协调推进,建设美丽河北。 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我省传统工业中高耗能企业占的比例大,重化工业初级产品比重大,不仅资源消耗大,而且环境污染较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省委八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下大决心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环境治理。从我省实际看,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节能机制,其实质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工业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最直接的困难就是资金、技术以及风险问题,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恰好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升级所需的资金、技术以及风险难题,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有助于推动节能项目的开展。可以说,合同能源管理,是适合当下河北高能耗工业企业产业升级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省应当全面落实相关财政奖励与税收减免政策,切实提高企业进行合同能源管理的积极性。二是推行清洁发展机制,融入世界碳交易体系。企业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技术为目的,如此必然会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通过产业升级节约的能源,可以通过碳交易体系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碳交易制度在全省成功推广,必将为我省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是充分利用石家庄、保定、秦皇岛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的机遇,建立地方碳交易试点区域。在地方碳减排交易制度的实践中,将上述城市的示范效应向全省推广,以实现更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将其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切实抓好。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以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是加快生态立法。我省现在施行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是1996年颁布实施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例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要加快《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和《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修法步伐,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法律保障。二是严格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多措并举,督促各耗能企业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指标,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强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意识,对那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企业,必须依法严格追究责任。对环境执法机关和人员,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其执法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四是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我省于2009年率先实施了生态补偿制度,效果明显,但该制度目前仅限于“流域生态补偿”。应进一步扩展生态补偿制度实施领域,在林业、农业、渔业等领域进一步推广。 依法发展碳汇产业。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大力发展碳汇产业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从实际看,虽然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于2011年开始运行,为我省利用市场手段和创新机制推动节能减排,提供了公开规范的市场化操作平台。但要利用好这一平台,还需要加强碳汇知识培训,增加从业人员数量,进一步拓展碳交易方式。 目前看,我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应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和农业碳汇。其一,大搞植树造林,发展林业碳汇。要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恢复被毁生态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吸尘降噪,降低PM2.5浓度。林业碳汇的推广,不仅可以增加绿色,改善生态环境,还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二,推广低碳农业模式,试行农业碳汇。农业系统既是高排放的碳源,又具有不可忽视的碳汇功能,减少农业碳排放,发展农业碳汇,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对农田进行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垄耕、少耕、间耕相结合的耕作模式,增加土壤固碳量。二是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用地下暗管灌溉网络,改传统固体扬撒施肥方式为液态施肥。三是培育“多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执笔:马洪超、苏艳霞) |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工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