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内涝需要整体意识
昨日早晨广州的一场暴雨正好撞上周一上班高峰期,导致多路段水浸塞车,尤其是水浸最严重的广州大道中白云区医院路段,双向交通一度中断。车内车外,人们只能望水兴叹。 广州大道中成了此次水浸街的黑点。而在两三年前,当暨南大学“威尼斯分校”闻名遐迩之时,广州大道根本排不上名次,也不为媒体巡城小分队所关注。而广州大道中以北在“广州浸水界”后起之秀的姿态很明显。去年5月5日,立夏,一场断断续续约5个小时的暴雨,广州大道由天河立交北上至南方医院附近多个路段就变成了“黄河”,最严重的地方水深至成人的腰部。 去年初就有媒体报道,暨南大学将与“威尼斯分校”挥手道别。总投资9400万元的暨大排水改造主体工程已完工,标准口径称是“排涝能力达到5年一遇的标准”,现场工程人员有信心“可能会有积水,但不会再水浸了”。工程人员的信心,来自工程铺设了内直径达3米的排水管道及4台强排水泵,一旦遇到强降雨积水,水泵将送积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潭村涌,最终排出珠江。这些实施强排水的路段确实顶住了压力,从去年开始就已经不在水浸榜上。这似乎为广州治理内涝提供了标本作用,起码投下去的钱确实见到了成效。 但总体来看,水浸黑点并没有减少。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传统的岗顶以及暨大路段问题解决了,以前的非黑点却成了名副其实的黑点。这种现象比传统黑点更让人措手不及,因为传统的事儿大家心中有数,每逢下雨必淹,就会提早做好准备,而突然出现的水浸黑点才让人防不胜防,谁也不知道在各种改造工程之下,哪处才是最低洼处,成为倒灌点。在暴雨之中,谁也不能否认强排水的作用。自排不能奏效,唯一只能依靠强排水来减轻水浸,疏通道路。但是,在地下排水系统欠缺的情况下,一地的强排水并不能根本改变内涝的问题。我们应当承认,要从地下解决问题确实不易,地下水道改造涉及太多的规划与拆迁问题,牵涉面太广,事宜太复杂。但是,即便就强排水这一可能的趋势来说,也还是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整体规划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内涝。 广州自古北高南低,河涌发达,一般情况下本不该发生严重水浸,但“落雨大,水浸街”却是人人熟悉的粤语童谣。今年5月,官方披露广州要在地下几十米深处挖建深层隧道的排水系统,以解决老城区防洪、排涝、控制溢流污染难题,然而工程复杂,国内未有一座城市尝试,这引来多方议论。不管用哪种工程,对地下工程历史欠账的修补恐怕注定昂贵,但如果没有整体治理的意识,内涝便总是“此起彼伏”。 |
关键词:排水管道,排水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