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到此一游”暴露文化教育短板
近日,湖北武当山景区石壁一处连签6个名字的“到此一游”引发热议,被网友称为史上“最强到此一游”。据报道,当事人目前已被找到,她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得不得了”,在公开道歉信中写道:“我家住农村,文化低,不知道在景区写字是不文明,给武当山景区造成不好的影响,心里很难过,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向景区说声对不起,希望大家原谅。”(6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如今“到此一游”屡见不鲜,甚至走出了国门,公众及社会舆论多是从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素养方面分析探究、批评谴责。这固然没错,因为旅游景点乱写乱刻、乱涂乱画实属陋习无疑,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大力倡导健康的旅游文化和休闲方式,惩戒不文明行为,的确很有必要。但笔者认为,对“到此一游”的反思还需要从文化教育尤其是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方面剖析深层次原因。 常见“到此一游”刻在景区的树木或墙壁上,这属于不文明行为。如果在文物上也大笔一挥,就触犯了《文物保护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景区内保存着大量文物,另一方面,一些游客文物保护意识薄弱,不懂得文物的珍贵价值,不清楚在文物上乱写乱画属于违法行为,更不知晓后果。所谓“无知者无畏”,不仅有人将“到此一游”刻到故宫的清代文物大铁缸上,甚至还有人将其刻到了埃及神庙有3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 文物及文化遗迹是历史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然而目前,对与之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明显滞后于文化发展,且不说全民普及,单就学校教育而言,也有很多缺憾,比如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偷窃、纵火是违法犯罪,但又有几个孩子意识到破坏文物也是违法行为?多年来,我们在普法教育中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刑法》等被称为“硬法律”,往往较受重视,而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被称为“软法律”,容易被忽视,造成公众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 当下中国文化发展正出现良好的态势,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加,旅游业方兴未艾,而许多旅游景点本身就是文保单位,公众与文物的亲密接触也越来越频繁。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文物的了解和保护,不仅是国民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也有助于泱泱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良好的形象。笔者认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包括《文物保护法》在内的法律法规的健全、普及和保驾护航,而法律的宣传与教育需要从娃娃抓起,让法律法规走进课堂,解决教育的“短板”问题。(尹卫国) |
关键词:到此一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