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一语惊人

PX 项目,一部必须揭秘的悬疑片

http://www.hebei.com.cn 2013-05-09 07:3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上周六的云南昆明市,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市民在该市南屏广场聚集,用平和方式反对在昆明安宁建立PX炼油项目。

  又是PX项目!没错,又是它,自从2007年厦门PX事件后,“PX”几乎成了景阳冈上的那只吊睛猛虎,坊间人人谈虎色变。色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是恐惧——害怕它在安全控制方面的不可靠不稳定,害怕它的化学污染、毒气泄漏荼毒生灵。

  恐惧来自哪里?来自坊间的各种传言,来自熟人间的口口相传,来自权威信息的缺失,来自政府与公众之间、政府社会之间沟通对话渠道的匮乏。正如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悬疑恐怖电影做出的经典阐释——最大的恐惧源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所以,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3年的昆明,PX项目就像一部充满悬疑、未知、不确定性的连续剧,通过对公众心理造成的恐惧阴影,不断触发一起又一起公共事件。要想让人们不再“谈PX色变”,要想让它就像一个正常的项目波澜不惊,唯有不断揭开那些造成恐惧的剧情谜底,让公众洞晓那些神秘面纱背后的真相,让公众也适时参与其中表达诉求。当社会心理层面的阴影消失了,恐惧导致的各类肢体行动又从何而来呢?

  如果说PX项目有被“妖魔化”的嫌疑,那么妖魔化的最大元凶应该是“神秘主义”。当普通民众很难一窥某个项目的环评报告,当公民很难通过合法渠道获得相关公共信息的公开,当牵涉公共利益的重大项目信息完全把民众蒙在鼓里,岂能指望消息一经面世、项目一经落地就让当地民众不闻不问或者拍手叫好?当年厦门PX事件正是如此,由于拒绝给民间环保组织和个体公民查阅环评报告,权威信息的神秘化必然导致各种流言蜚语铺天盖地,最终激起民众的广泛反对,毕竟,对于切身利益的关注乃至趋利避害的选择,乃人之常情。

  破除神秘主义,在信息方面就是把与公共利益有关的所有信息全部公之于众、取信于民。这里的公共信息包括环评报告、项目主体的说明、危机下的紧急应对预案,等等。其次,在组织结构方面,官方很有必要建立与民间的对接机制,包括与民间环保组织、独立第三方的对话交流,包括适度开放决策过程引入普通民众参与其间,甚至包括引入具有高度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监督方,对重大公共事务流程进行全程公开监督。

  其实,上述作为都是技术层面的动作,只要愿意去做并没有太多障碍和阻挠。真正难啃的骨头是思维层面、模式层面的,说白了,就是直面世情人心的变化,变“父爱主义”为“民主思维”、变“权力本位”为“权利本位”、变“GDP至上”为“以人为本”。“父爱主义”最常见的就是“为民做主”,一些地方政府把自己看做“父亲”,把民众看做“孩子”,老子做啥都是对,不必征询孩子意见,反正是对你有好处不会害你——这种思维很有市场,不仅一些官员以“父母官”自居,很多民众也常怀“清官情结”,总把“为民服务”变成“为民做主”,把公共施政维系在某些个体身上而不是程序和法治规则上。这样的“父爱主义”常常僭越了科学、民主和法治的轨道,很容易成为一种偏离公共利益的“政绩大餐”、“利益交换”,最终引发严重社会后果。“权力本位”和“GDP至上”也是尾大不掉,前者让一切公共事务完全由权力说了算,忽略了民众的权利,容易引发民意反弹,而后者让经济独大不顾其他,使得人的福祉、尊严和环境往往沦为附庸。

  “法治中国”注定是未来中国笃定而行的坚定逻辑,法治的最大属性就是“尊重规则”,政府学会用法治思维行事就是要按规则行政,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就不折不扣地予以保证和实施,法律规定的公共决策、信息公开条款,就必须百分百地遵照执行。

  PX及一切其他重大公共项目,要想从悬疑恐怖片变成新闻纪录片,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政府亟须做一个具有法治思维的导演。(马九器)

关键词: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神秘主义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华商网-华商报
责任编辑:段沙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