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汶川的教训:也谈灾后重建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3 08:29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这是原万科公司职员在参与汶川重建一年后写的很多反思中的一篇。5年过去了,雅安的重建也将进入公共议程。这一次,我们能从汶川学到什么?

  来灾区的时候我只带了一本书——伊斯特利的《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讲的是西方国家对欠发达国家援助何以失败。索马里在获得援助前,人均收入800美元。获得大量外援后,人均收入降至600美元。我很怕我们对灾区人民做了同样的事情。以我的观察,我们真的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秦家坎村距镇子六公里,原小学震后成了危房,孩子们都到镇中心学校就读。孩子们每天吃中饭2.5元,六年级以上的需要3元,每天坐车单程1元。因为要补回地震耽误的时间,每周上六天课。仅坐车和吃中饭一个月就是120元,一年1200元。这个村子人均8分地,种两季,丰年的每亩收入也只有470元。村民们对公司免费盖学校感激不尽,我却很难受:我们让他们更穷了。

  第二个例子:

  万科全资捐建遵道学校之后,思科决定捐一整套电教设备。机房和布线不算,每个教室光那块能写字能上网的黑板,就是17万一块。教育局对学校的拨款只按教师和学生人数发放。现在两免一补后,每学期一个小学生只收15块,初中生20块。校长告诉我说:现在开学还不到一个月,水费还没下来,但是电费比以前超出了三倍已成定局。“这个黑板确实好,教学课件要多少有多少,但是一个灯泡就要3000块,你们走了,坏了啷个办?”

  第三个例子:

  去年11月份,遵道的志愿者发现灾区孩子们的手普遍生了冻疮。一声招呼,后方送来热水袋无数,志愿者挨家挨户送。绝大多数灾民收到后都说谢谢,送到某户,户主在打麻将,说有这东西,不需要。志愿者就说大老远送来的,一片心意,六块钱呢云云。户主就有点不耐烦,说:“我自摸一把不止六块。”扭头不理他了。

  这个老志愿者把这件事告诉我,抱怨有些人不知道感恩。说实话,我最反感的就是“感恩”两个字。我们的农民,何曾有机会过上有一点尊严的生活?我们这些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每个月赚着几十亩地年收入的城里人,何曾有过感恩之心?

  但一个手上拎着几个热水袋的志愿者,便俨然发改委副司长的模样,别人不从就说不感恩。这么做的结果怎么可能不糟糕呢?一个月前,学校开学,每个学生平均发三个新书包,之前已经平均每人发了五个。现在灾区最多的是什么?是书籍。为什么有的人就这么喜欢替别人做决定呢?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把六块钱给灾民,由他们自己决定把钱花在什么地方。难道灾民连不喜欢热水袋的权力都没有了吗?

  这个帖子主要还是说一些关于灾区儿童救助的想法。灾区的孩子太可怜了,70%以上的孩子住在窝棚里,就算盖好房子,不肯进去或睡觉不肯脱鞋的孩子也有,心灵的创伤可想而知。

  灾区的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钱,而是关心和安全感。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有一群人随时会在他陷于困厄的时候伸手相助。所以,当你决定要参与进来的时候,你要想明白,你这是在做出一个承诺:陪伴这个孩子直到他走出校门。应该围绕每一个孩子成立一个资助团队,这样,每个捐助者的经济负担会轻一些,而且可以通过互相督促以保证稳定性,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肉唐僧)

关键词:雅安,重建,志愿者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晚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