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感动之外,还应关注个体灾难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3 08:0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地震面前,人性的光辉最容易得到闪耀:我们看到了爱情的伟大,一位老人对离去的老伴说,你先走,我跟着来;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一个女孩被埋在废墟中,她顽强地爬了出来;我们也看到了亲情的力量,一位父亲手刨废墟,救出10岁儿子……这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每一个都足以让我们唏嘘感叹、不能不已。这样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我们很少触及。是那些灾难中的故事,唤醒了我们沉睡的心灵。

  这种于灾难时爆发出的人性力量,让我们无比感动。生活总是平淡的,在重复的日子里,人们很少会自觉审视生活,也很少会自动反思人生。所以,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常忘记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珍贵的。这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忽然停顿下来,开始感受生命的宝贵、人性的力量,开始感叹灾难的无情、人生的无奈。对于那些身在地震灾区之外的人们而言,这其实是难得的一次生命体验,他们从灾难与灾难中的人性,看到了生活的本质,看到了生命的意义。这让他们重拾感动,重拾敬畏。

  但只有这样的感动,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灾难不是一次假设,也不是一场表演,而是发生在灾区人们身上的真实苦痛。每一个动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悲惨的遭遇,都有一个或几个亟待关注的个体。就像,我们看到老人动人的爱情时,也要看到他以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的孤单,我们看到了那个生命力顽强的女孩脱险时,也要看到她部分脾脏被切除的事实。即便是地震中没有生命之虞的人们,他们的平静背后也有着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家园何在、幸福何在?这些问题都是他们必须承受的。他们不该只是别人感动的对象,他们的幸福,他们的生活,更需要外界关注。

  这就需要我们在感动之外,拾起我们的感慨,将对生命的感悟传递出去。我们应该看到灾区的种种现实,这种现实就是灾区人们真实的生活。他们或许内心充满着战胜灾难的信心和信念,但他们毕竟生活在现实中,是否缺衣少粮、是否居无定所、是否需要救济、是否内心孤单?而且,这种种的现实可能不是暂时的,而是一个时期的。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他们受损的情况和心理挫伤的程度。因此,任何灾难都不能用来抒情,任何个体的灾难必须被看到。

  所以,我们至少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关注:一是,救灾。这里所说的救灾包括两个层面:现实的救灾和心理的干预。现实的救灾不能出现盲区,一场灾难的整体损害可以作出大致评估,但一场灾难对于个体的伤害却需要细致关注。如果在救灾的过程和环节中出现盲区,受灾群众的生活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一些人将陷入困顿。当然,灾难带来的影响有时是无形的,当一场灾难摧毁了很多人的家园,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时,这场灾难必然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冲击。当灾难过后,他们的心情怎样,心理是否平复,他们如何走出灾难的阴影和恐惧,这需要外在的有力干预。

  二是,重建。灾难是瞬间的,灾难的影响却是长期的;感动是即刻的,关注却应该是长久的。对于灾区的人们来说,他们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承受灾难带来的影响,而我们的感动因为置身事外,可能很快过去,可能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记。这提醒我们,应该保持感动,更应该保持关注。灾区的重建从灾难发生之后已经开始,而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于灾区重建中的种种问题,种种无奈,我们是否还会保持足够的关注,是否会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这是社会必须面对和承担的。只有如此,灾难对于我们才能说是真的“感同身受”。(李劭强)

关键词:地震,废墟,重建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