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歌王,只为证明我是歌手
“zhi哥”俩——羽泉组合收获歌王,一场音乐饕餮盛宴随之落幕。对于这样的结果,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或意料之中或瞠目结舌,但不管满意与否,应该都有一个共识——尊重在这里有了温度。观众被尊重,舞台被尊重,音乐被尊重…… 在这个梦想的舞台上,音乐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从选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诚,看到了音乐的力量。从节目本身来看,中国歌者的形象就此站起。 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节目原创自韩国,引进国内后,经过多重包装,给国内勃发的草根音乐选秀节目带来了一股崭新力量。节目的每一位选手都是功成名就的歌星,他们本身不需要炒作,更没有必要为一档选拔类节目让别人评判,但是,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出于对舞台的尊重,他们带着纯粹的歌声来到这里,寻觅知音。 总决赛之夜,7位唱将经过多轮厮杀,享受着音乐,享受着音乐带给普罗大众的感动。他们本身代表了中国音乐界的老中青三代,风格多样,选唱歌曲也是融贯中西,尽显音乐的无国界,梦想的零距离。他们只为追求纯粹的音乐而来,为证明歌手两个字而来,整个节目进程中,我们看到了羽泉的“大合唱”,看到了不浮夸的林志炫唱“浮夸”,无疑,他们在用自己的声音践行着个人的音乐理念。 庆幸,他们的声音被一群懂音乐,爱好音乐的人所欣赏,互动。节目的现场观众担负着最终评审的角色,他们的投票没有暗箱操作,无死角,只是凭借对歌手的真诚程度,音乐质量进行评判。另一方面,湖南卫视这个平台,也让许多歌手在证明自己之余,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声名释放,同时段收视率第一,歌手身价飙升虽然都是花边新闻,但节目的好评还是让电视台和歌手收获了双赢,这也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 不过,在一片掌声的背后,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应该被打捞。总决赛上选手帮唱嘉宾的喧宾夺主,音效设备的不给力,现场观众的夸张表情、自我陶醉,都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档节目。有人说,这个节目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借助明星炒作话题,由以前的评判草根儿,转而评判歌手,没什么大不了。 这让我想到一个久远的故事,孔门重音乐之教化,仁讲道德,乐讲艺术,道德尽善,艺术尽美,尽善尽美的修为是儒家追求的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儒家讲究音乐的教化作用,讲求用音乐感化内心,而主动遵从礼。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修身的作用。人们遵从礼的强迫感不断降低,从而心境开阔融通。与此同时,这也不得不说是儒家与法家划清界限的有力法宝。虽殊途同归,践行的情绪、情感却天壤之别。 《我是歌手》又何尝不是这样,这种权威与草根儿身份的对调,确实是换了药罐子,但这药罐子看起来不错,用起来实在,能够让药保持纯粹不变质,这至少也说明药罐子起到了它该有的功效。既然药罐子不错,药也不错,那么,我们不妨用一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个节目形式,更应该反思节目招致质疑的深层次原因。 纵然瑕不掩瑜,但质疑无疑是因为喜爱,是对节目进步的渴望,所以,如何完善节目的制作过程,让歌手的音乐、节目的形态得到最自然的展现,都考验着湖南卫视的能力。另一方面,既然国内有着如此庞大的音乐受众,如此真诚的歌手群体,为什么国内成功的音乐节目都引自国外?异地节目国内开花,纵然一时鲜艳,终究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持久。这就对广大的音乐节目制作人提出了考验,如何创新思维,创作立足国内的节目形态,避免节目同质化是摆在案头的难题之一。 当我们依旧沉浸在音乐盛宴的余欢之中时,我们的歌手再次整装待发,我们的对手又投入了新的节目形态研究,我们的大众依旧痴迷着纯粹的音乐,而我们的电视台,制作人可能还在收视率“红利”中欢庆。我们感谢歌者的精彩,感谢梦想的伟大,但是不应该在一次盛宴中迷失。 文/庄滨滨 |
关键词:羽泉,我是歌手,歌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