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让死亡更有尊严

http://www.hebei.com.cn 2013-03-29 09:34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有一位浙江医生,在父亲患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之后,决定放弃治疗。他告诉母亲,万一父亲呼吸心跳停止了,不要采取任何抢救措施,让他安详地离开人间。这位医生的做法,引起了人们对死亡的重新思考。

  在我国传统观念里,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哪怕延长一分一秒的生命,都被认为是值得的。结果,很多临终患者被切开气管,插上呼吸机,虽然没有任何意识,但亲人们也觉得没有遗憾了。而在重症监护室里,每天的抢救费用高达上万元。如此巨大的花费,换来的往往只是生命的短暂延续。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人类拥有了延长生命的强大技术手段。人的一生,很大一部分医疗费都花在了终末期抢救上。然而,包括呼吸机在内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于急性病抢救的作用很大,对于慢性病抢救的作用甚微。尤其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临床医生一般只建议进行姑息治疗,而不主张全力抢救。事实上,一个没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完全可以靠各种插管“活着”,但除了耗费金钱之外,这样的“活着”几乎没有任何价值,患者痛苦,家人受累。如果放弃临终抢救,既可以让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得到解脱,也可以让家庭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现代医学存在过高的期望值。不少人认为,只要医生尽力抢救,用上最先进的设备、最昂贵的药品,就有可能让患者起死回生。而对于医生来说,尽管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但为了避免法律纠纷,仍会无条件地满足家属的要求,哪怕抢救没有任何意义。过度抢救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而且无谓地消耗了大量社会资源。因此,“尽一切合理努力”应该早日替代“不惜一切代价抢救”。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在我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下,如果患者不做出选择,医生自然就会给出一个默认的方式,那就是抢救到底。其实,抢救并不是人们面对死亡的唯一选择,临终关怀就是另一种选择。所谓临终关怀,就是医生为患者提供舒适和有尊严的照顾,使其更好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而非徒劳地过度治疗。在西方,很多人认为,临终不插管,可以减少人生最后一个无谓的伤害,这是对生命自然进程的尊重。而在我国,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是一个空白,很多人忌讳谈论死亡的话题,更不愿思考死亡的方式,因此就无法对临终抢救作出理性选择。

  近几年,一些医学界人士大力倡导通过立法推行“生前预嘱”。鼓励在人们健康和清醒的情况下,自愿选择离世的方式。即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是要求通过切开气管、心肺复苏等措施来延缓死亡,还是要求平静自然地正常死亡。“生前预嘱”并不是“安乐死”,而是允许患者按照自己的意愿不选择生命支持系统。医生根据患者的意愿,可以不使用或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对因停止使用生命支持系统导致的死亡,医生不负法律责任,患者也不被看作是自杀。

  当一个人经历了长期疾病的折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应该有权利选择安静而舒适地离去。

  愿通往天堂的路,少些痛苦,多些尊严!

关键词:死亡,抢救,生命,医生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李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