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项目不能成反腐盲区
相对于国内诸多项目、事项中的腐败,对外援助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鲜为人知,形如黑洞,亟待引起关注。 据商务部通报的情况称,中央第一巡视组对其提出了援外项目廉政风险大等问题。为此,商务部将出台《对外援助管理条例》,防控廉政风险,设干部监督处查选人用人。 我国对外援助始自1950年,截至2009年底,累计对外提供援助金额达2562.9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支出无偿援助1062亿元。而商务部仅今年全年预计支出的257亿元中,对外援助支出预算就达211亿元,占其整体预算开支的82%,是商务部最大的支出项。 一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事项,一个占着部门最大支出的项目,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对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缺乏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这不能不说是反腐中的一大盲点。 事实上,对外援助项目的腐败问题,目前还缺乏权威数据、公开数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将援外项目纳入监管的迫切性。据专家称,即便查实存在违规问题,也大多选择内部通报处分,而非向社会公开发布。有知情人士称,援外项目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大多和项目招投标、预算管理相关,境外监管比国内难得多,不只是招投标,援外企业资质审批、项目立项、预算管理环节的违规操作、违规支出也比较严重。 这些情况表明,腐败不因援外会影响形象而讲道德、讲风格,而自行收敛起狰狞与丑恶。一切缺乏监管和制约的领域,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将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反腐败无禁区,也不应有盲区。把所有领域都纳入阳光之下,才会有效清除腐败病毒。 反腐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扎紧制度的篱笆,建立起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的体制机制,同时从源头上进行预防。此次商务部制定的《对外援助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在诸多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比如,拟安排立项的援外项目在立项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项目实施主体须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性方式选定,不得以弄虚作假、相互串通、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谋取实施援外项目。这就能从制度上对廉政风险进行有效防控。 正如很多腐败案件的发生,并不因制度的存在而消失。预防和惩治援外项目中的腐败,既要防止“牛栏关猫”式的制度设计,针对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又要强化反腐败的制度刚性,让这个高压线真正带电。如此,腐败才不会有滋生的暗角。(郭绵山) |
关键词:援外项目,廉政风险,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