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在改革的旗帜下
——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之一 “这个时刻终于来了。”短短几天之内,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说明的密集公布,13亿人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迅速聚焦于“震撼人心的内容”。尽管人们各有关注、各有解读,但普遍从中读出了“改革的雄心壮志”。当答案揭晓,高擎改革开放大旗的中国共产党人,何以焕发攻坚克难的信心、不畏艰险的勇气?处于上升势头的中国,何以迈出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今夕何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我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面对伤痕遍地、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国家,邓小平同志疾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之际,时速300公里的高铁穿梭于大江南北,世界瞩望于“中国引擎”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笔力千钧的书写,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示。“善战者,求之于势”,正是凝聚在改革的旗帜下,我们才能创造中国奇迹,使民族复兴之势不可阻挡;我们才能熔铸时代精神,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牢不可破的共识,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变者,天下之公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社会关系之繁、部门利益之障、统一思想之难、触动“奶酪”之阻,将世所罕见的难题摆放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在此之前,有人担心执政党不敢改革、不愿改革,甚至把改革共识说成是伪命题,似是而非的观点、悲观迷惘的忧惧,在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大旗”的坚定决心面前,在《决定》敢“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巨大勇气面前,不攻自破。 35年来,我们党靠什么来凝心聚力?靠什么来激发创造活力?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诚然,在攻坚期和深水区,不同地方、不同阶层各有其改革诉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各有其改革指向,党内外对深化改革在认识上也存在差异。然而,越是利益多元、观念多样,就越要求同存异,善于寻找最大公约数;越是纷纷扰扰、莫衷一是,就越要辨明大势,守护全党全社会坚持改革的广泛认知。 十八届三中全会可为明证。从公报的5000多字,到《决定》的16项60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让多少创业者迎来了新机遇?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让多少进城者看到了新希望?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顺应了多少市民对清新呼吸的渴求?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探索实行官邸制,推动纪检双重领导制度化,呼应了多少人对廉洁政治的企盼? “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看到未来”,有网友这样评价全会内容。从市场经济的完善到公平正义的促进,从国家的大转型到百姓的小日子,全会文件的字里行间,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惟其如此,全会精神才能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才能牢牢占据媒体头条位置、引发上千万条的微博讨论,才会让国际媒体慨叹: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改革领域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这,难道不是大势之所趋、共识之所在? 人心齐,泰山移。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明代的张居正变法、晚清的洋务运动,其得失成败,留下了“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深沉之思;国际上,各方龃龉、博弈,让不少国家的改革陷入僵局。“上下同欲者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我们只有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大旗,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激发无比的信心勇气,汇聚无穷的改革合力,把三中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把中国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经济,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