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35年间的7次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也都聚焦经济改革,使“三中全会”成为了“改革”的代名词。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绘制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它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而串起这不同领域复杂改革的主轴,就是民生。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将是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的改革首先考虑的不应是民众对于改革的承受力,而是要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因为改革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也就是说,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民干事业的制度与政策环境,从而有效地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干成事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表明我们不是为了部分人的利益去改革,而是要让改革的红利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改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改革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是改革的推动者,也应是改革的受益者。如果改革只是让一小部分社会成员富裕起来,而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那么,改革就必然会失去全体人民的广泛认同、拥护和支持,失去最为基本的推动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改革统筹民生建设,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确保人民群众始终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他们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使他们的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郭强)
|
关键词:三中全会,改革,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