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央企健体魄,先从狠刹招待风做起

http://www.hebei.com.cn 2013-10-23 08:5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铁建“8亿元业务招待费”的风波还没能画上句号。虽然中铁建的相关责任人已接受处理和问责,但公众对央企招待过奢过滥问题疑虑未消,仍有追问,比如8亿元招待费究竟花在了哪儿?招待了谁?又是哪些程序出了错?为什么出错?……对这些追问,舆论期待有关部门能够拿得出一份更详尽的调查清单。

  客观而言,央企在经营过程中产生巨额招待费,其背景和现实都相当复杂。除了公众熟知的风气、监督等问题,也有产业环境、竞争压力等原因。一些央企处于竞争性行业,招待费本就偏高,或者分支机构较多,开支分散而易导致宏观失控,这些都可能造成招待费偏高。因此,国资委纪委书记强调的“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是符合规定的”,也未必就是洗脱之辞。不过,这里还是要厘清一个问题———符合“规定”的招待,是不是就一定合理?公众就一定要接受?

  现在有一种观点:企业的钱,是自己挣的;自己挣自己花,即使奢侈一点、浪费一点,别人也管不着。

  企业当然有权利依法处理自己的资产,但是企业的处理行为,也必须向企业的所有者负责。私人企业的招待行为有老板去监督,国有企业的招待开支,自然也有它必须负责的对应人。国资委虽然代行全民所有之职,但央企真正的所有者是国民,因此其经营行为必须经得起国人的检验甚至挑剔,否则监督、分享等白纸黑字的权利,又从何谈起?

  因此,以“企业行为”做借口,把公众监督视作“外人”“别人”的多管闲事,恰恰是没有摆正位置,在法律责任上,更有僭越乃至欺诈之嫌。尽管国资委对央企的监督和规范正在加强,但像“总体上的规定是如何规定的”这样的问题,仍有向社会逐步公开的必要,不能以为招待费问题只要得到纪委书记的背书即可“过关”。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企的招待费多花了一点,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挣钱;不花这些招待费,怎么为国企创造更多效益?而为国企挣钱,不就是为国民挣钱?

  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确实服务于业务发展,只要合理合法能够入账就好。但是,根据此前媒体披露,在央企体制内,某些级别的企业高管每月都有报销额度,用不完就买礼品,而这种“额度内的报销”往往记在业务招待费下,没有人会去追究;一些企业对于会议、差旅、办公、公关等费用,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会计要求,经常用注水、分摊、混淆等手段玩弄“账目游戏”;去年1720家上市公司一共开支招待费133亿元,排名前十位的都是国企,中国铁建仅仅是由于排在榜首才受到关注,其费用控制甚至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一个”……

  现在对于国家公务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贪奢浪费,监督和惩处越来越严。央企招待虽然不是三公消费,但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规模、地位非同寻常,运营也比较特殊,因此具有一些与“三公消费”相似的特点和影响。特别是在当下,行政权力掌握大量市场资源,央企有可能通过收买权力而谋求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与权力的贪欲一拍即合、沆瀣一气,这在诸多贪腐案例中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对招待费把关不严,看似经营问题,实则可能造成对权力寻租的宽纵,于社会而言危害极大。
与民营企业相比,规模和成本都巨大得多的央企,更应该为市场净化和文明提升贡献更多正能量———这是国民的普遍期待。而且,正如中国铁建所强调的,中国央企正在走出国门,参与到世界企业竞争的大平台。检验其能力与理念的舞台,一定会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严。在这样的竞争中,怎么可能容得下腐败、奢靡、浪费成为风气?因此,为了锻造更加强健的企业体魄,提升在全球业务市场上的信誉和竞争力,央企首先就该狠狠刹住招待求奢过滥的歪风。

关键词:央企,反四风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张世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