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腰包的腐败”也要严加管束
据《人民日报》报道,国庆期间,中央再次严令禁止用公款送节礼,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但是,仍有部分礼品卡、购物卡在办公用品名义下被公款消费掉了。“职务消费是个筐,样样都敢往里装。”一些人瞅准了职务消费这个“空当”,无论是公务用车、公款接待,还是公务出行、公费医疗,凡是与“公”字沾边的,一律往里装。调查显示,某些地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职务消费在40万元以上,经济发达的地市则要100万元以上。 手握财权的官员(包括国企负责人)与奢靡的职务消费,往往有着一体两面的关系。很多官员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都由公款埋单,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官员们在职务消费上大手大脚,首先是因为这些人的公仆意识淡薄,特权思想严重。他们是否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不好说,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习惯多已养成。不管是因公出差,还是因私出游,坐舒适的机舱,住奢华的酒店,吃丰盛的大餐,被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敢不敢花钱被当作有无魄力的试纸,有没有派头被视为招商能否成功的关键。他们选择性地遗忘了民生的艰难,下意识地把自己当作了理当“享福”的人,为公务所需而备的预算被他们当作私人小金库任意支用。 其次,奢靡消费的官员并非不知道其行为有违财务制度,并非不知道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但他们依然大手大脚、我行我素,因为他们把定了一条:怎样开销算是恰如其分的公务支出,怎样花钱是大而无当的铺张浪费,界限并不是那么分明,只要这些钱没进我个人的腰包,谁来了也不能把我怎么样。事实上,在这种有恃无恐心理的驱使下,“不落腰包的腐败”在一个个单位中制造了诸多的“财务黑洞”,众多的资金花在了领导干部的奢靡享受上,于社会生产和公共事业毫无裨益。 官员通过贪污受贿能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总有人火中取栗,但贪污受贿直接触犯刑律,还是会对伸手者构成心理压力。然而,奢靡的职务消费因为带着“职务”的保护色,便有了很大的腾挪余地,只要不是因为玩得过火被抓了现行,事后很容易弥合无痕,所以很多人乐此不疲。更关键的是,在不言而喻的官场文化中,在尊官唯上的财务默契中,职务消费已成当然的官员福利,不管消费是因公务还是因私欲而生。甚至在民间的风评臧否中,只要他是个做事的能员,职务消费上铺张一些根本不是问题。当写在纸面的财务制度被实际执行的财务潜规则所取代,当民间对官员自我修持的要求自觉降低,职务消费就成了总是堵不住的管涌,每天都在哗哗地漏水。说得严重一些,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也在此起彼伏地发生,职务消费上的多吃多占也就总能从容脱身,趁乱遁去。 然而,存在的未必就合理,更不能因为贪腐多发就对职务消费的乱象隐忍不发。奢靡的职务消费同样浪费公帑,损伤正义,也就应该同样给予迎头痛击和严加约束。要把假公济私的职务消费管起来,应该从事先预防和事后惩处两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对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将官员在工作中发生的费用公布于众,提高职务消费的透明度,以公众的力量来纠正不合理职务消费行为。其次要加大查处力度,对那些过度消费甚至腐败消费者进行严惩,让那些占国家便宜、浪费公共资金乃至大搞腐败的干部付出沉重代价。只要这两项工作能抓好,就能给官员的职务消费戴上“紧箍咒”。(李星文) |
关键词:公款消费,送节礼,腐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