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
行政审批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迄今已进行了七轮,共取消和调整了2500多项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70%以上。但这并不表明行政审批改革可以“歇一歇”了。日前中编办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表示将把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底数弄清楚,汇总形成中央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进行公开。 行政审批具有为市场与社会秩序设卡把关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管理经济的一种手段,有其存在之必要。但我们的问题是,审批不仅过多过滥,而且审批程序和环节混乱。媒体新近曝出的一些地方办护照之难,不过是审批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出现这种乱象的原因,当然是权力的扩张本性,权力在不受监督或监督不严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审批变成一匹失控的野马。何况,我们还有着计划经济的传统,计划经济惯性所形成的管制和全能习惯,在规制和审批上有充分体现。 要遏制权力的审批冲动,在减少和调整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的同时,就像中编办负责人说的,需要公开每一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公开保留的审批事项和流程,以及公开监督和举报方式,全天候接受群众的投诉举报。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审批项目多、审批程序复杂,虽然会增加企业和公民办事的成本,但还不至于形成腐败,如果在这基础上不公开,人们不知道办一件事情需要盖多少个章、有哪些程序、审批的标准是什么,总之,审批过程不透明,那就不仅仅增加公民的成本,还极易形成腐败。就此而言,审批过程的公开和透明,比单纯减少审批的环节和数量更重要。这不但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亦是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必要一步。 行政审批改革说到底是一个削减政府权力的问题。但取消和调整哪些项目会削减政府权限,要好好斟酌研究。中编办为此提出,抓好摸底核实、取消下放、规范优化以及严控新增四项主要任务,并建立评估、竞争比较、综合考核和公开监督等机制,来保证这些改革的扎实推进。就上述措施和机制来说,对审批项目摸底,公开审批清单,让第三方来评估取消、新设行政许可等最为重要。只有我们搞清楚了政府手上现有哪些审批项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若这是一笔糊涂账,那么,极可能是该增的不增、该减的不减,故摸清起底,是做好审批改革其他环节的基础。 公开项目清单,其意义开头讲了,它实际是“开门”搞改革,公开改革全过程,形成长效监督机制。而建立第三方的审查评估机制,让部门审批事项先经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企业协会和服务对象、专家学者这“三关”的评估,才确立取消、调整或增加的审批项目,这有助于审批改革的严肃,确保改革的公正。 目前行政审批改革虽然以取消和调整项目为主,但并不是一味减少项目,该增加的也得增加。从当下情况来说,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审批清理和规制放松的重点,是在影响市场竞争和限制社会参与的经济性审批,包括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以及背离法治精神的“红头文件”等非行政审批领域中。可与此同时,对与公民生命健康攸关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害预防、生态环境安全则要完善规制;对规制者和审批者的行为规范和公平性原则要加强规制;对规制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应进一步完善,克服职能交叉、多重审批和推诿扯皮现象,保证规制标准的统一和效率。加强这三方面的行政职能,就表明该“放”的要放开、放松,而且要放得坚决、放到位;该“管”的要管住管好,创新审批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当前的行政审批改革还只是在中央部门层面进行,下一步改革,则要向地方全面推进,上面这些对国务院各部门的要求,同样也适合地方政府。(邓聿文) |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