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民生改善离不开个人奋斗

http://www.hebei.com.cn 2013-07-22 08:4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热点之三

  随着经济增速趋稳、财政增收减缓,政府部门过紧日子的声音一天高过一天。

  政府过紧日子,为的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综观今年上半年的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的增速,分别比财政收入增速高出7.9和14.8个百分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节能环保支出增速也高出6.6个百分点,民生投入的力度不减。

  回首过去5年,中央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16.89万亿元,年均增长21.1%,占中央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稳定在2/3以上。仅以社会保障为例,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保体系,保障范围辐射到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各个阶段,基本实现了对各类人群的全覆盖。尽管与发达国家的保障水平仍然存在差距,但是民生改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社会保障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某种“自我生成”的特性:对政府而言,社会福利往往是只增不减的公共品;对公众来说,不断增长的福利水平常常会激发更高的福利预期、更多的依赖心理。大病保障扩容到20种疾病,为多数人减轻了不少医疗负担,有人却希望一下子覆盖所有大病种类;一年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470万套,让众多买不起房的城市居民住有所居,有人却盼着一夜之间解决所有人的住房;异地高考在多地破冰,为打工者子弟畅通了高考渠道,有人却幻想着所有城市一瞬间全部放开……在我们身边,这种“一口吃成胖子”的想法并不罕见。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民生福利水平。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不促进民生改善诚不可取,但是政府提供超越发展阶段的“高福利”也不现实。在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趋紧的背景下,政府再怎么过紧日子,也难以满足所有旺盛增长的需求,“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才是改善民生的务实之举;稳步推进、点滴改良,不强求全面开花、面面俱到,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比如说医疗问题。从新农合基本实现全覆盖,到大病保障扩容,从提高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到试点推进“医药分开”,一步一个台阶的渐进改革让多数人分享到医改红利。然而,改革的速度可以加快,经济发展的阶段却无法超越,社会转型的过程也不能压缩。且不论城市居民,单是涌入城市的2.6亿农民工,要想短期内彻底解决医疗问题,财政收入再高也会捉襟见肘。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分担,才是现阶段的解决之道。

  社会保障一旦超越经济发展,就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社会保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民生改善很可能异化为“福利泡沫”。高福利推波助澜的欧债危机,便是前车之鉴。发展水平如此之高的欧洲国家尚且如此,刚刚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对于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脱离发展实际的夸张口号,自然更要保持警惕。

  事实上,人世间很多美好梦想,更多地要靠个人奋斗才能实现;生命里的辉煌,也只有通过每个人的不懈奋斗才能铸就。很多时候,社会保障的重点只是满足基本需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我们奋力一跃提供一个支撑。

  “财富新机会”、“中国新未来”,刚刚落幕不久的全球财富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界人士认为,中国正日益成为孕育机会的全球梦工厂。在这里,只要愿意努力奋斗,时代就会给你施展才华的舞台、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这里,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就都能创造出来。

  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过高预期,虽然看上去很美,在现实中却无处安放。民生改善,政府自当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而对于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懈奋斗才是通往幸福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经济,增速,财政,预算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