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老人免费坐公交”的不同视角
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原则。对此,广州市则表示,正开展调研,但无时间表,因行政制约和财政紧张,交通出行、文体休闲、公共服务、医疗服务等优待暂时仅限广州户籍老人才能享有。 广州的经济地位居全国前列,可是和一些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比,又会经常喊财政太紧张,换算对民生的影响就是类似“北京地铁全程多远都是2元,广州地铁路远的往往超过10元”。广州对民生福利的投入并非不出力,但是要说引领全国之先显然不现实。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这一庞大份额,既是广州城市的现实,也成为政策仅优惠本地人的理由。时间长了,本地和外地之间的藩篱就悄然筑了起来。 从“本地主义”出发,本地户口的人群难免有一种不想被外地人分掉蛋糕的潜在意识。何况这个蛋糕还是自己一辈子贡献换来的。前些年,广州一批公园要免费开放就遭遇巨大阻力,阻力的一部分就是来自民间的本土老龄群体,至于借口就是“流动人口会把公园搞脏搞乱”之类。同样的,公交地铁半价甚至也会遭遇部分本地老人的反对,因为“外地人”会占了自己的座位——尽管自己坐车已经是免费了。至于平日就苦于“上班高峰与老人争位”的打工一族就更不用说了。 每个城市的公共资源的投入多会偏向服务本地人,但并非所有服务都能简单地用户口作为门槛就能取巧的。公共服务有时更像一门政治学,而不是经济学。不能简单地说对本地人给予政府福利,而让外地人自己去找市场。就像北京地铁的2元,就是从整个城市的公交战略高度出发的,于是每年补贴高达100亿元。广州的开放度更大,流动人口的压力与其他城市未必有可比性,但关键是,主政者的思想战略有没有站得那么高? 在广州这种已经成型的、由外地人+本地人共同主导的特大城市,一个政府要做出决策,从政治高度来看,都必须有整体观和全局观。否则政策再美丽,若是以排除外地户口为前提的,这个城市就不可能有彻底的平衡,甚至会酿下更深层次的民间隔阂。 |
关键词:外地人,本地人,流动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