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不能再沉醉于烟酒财政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12年数据显示,全国在产卷烟牌号98个,比2000年少1000多个,但这些品牌都有不同规格,有的多达十几种。全国约有1.8万家白酒生产企业,其中大部分是小酒厂。烟酒品牌林立,究其原因,烟酒产业对地方财政的强力支撑才是根本,这背后潜伏着不为人知的“烟酒财政学”。(7月2日《半月谈》) 随意走进几家烟酒店,再小的店面,几十种香烟白酒总是有的。而在美国,香烟品种很少,全日本则只有一家烟草企业。中国老百姓需要那么多的烟酒品牌吗? 好些烟酒品牌人们既“没见过”也“没听过”?因为地方财政对烟酒业情有独钟。比如,在烟草第一大省云南,烟草业对财政的贡献一度达七成,堪称财政支柱;在白酒大省四川,白酒业在经济版图上也占据重要位置。 严重依赖烟酒业的“烟酒财政学”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公款消费为何屡禁不止?原因多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能忽视:在烟酒品牌林立的当下,要保护税源,提升地方财政,地方政府也要带着消费本地烟酒,“三公经费”反正要花。在公款消费本地烟酒“助力”之下,一些老百姓“没见过”、“没听过”的烟酒品牌,也能靠本地产、本地销在地方上活得很滋润。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要发红头文件促销本地烟酒,原因正在于此。 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地方政府控烟不力。烟草是很多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而抽烟所带来的损害则无需政府直接买单。所以,即使所有地方官员认识到烟草的巨大危害性,又有哪个地方政府愿割舍一部分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而控烟?前不久,就有官员喊出了“控烟就是卖国”的荒唐之言。在一些地方,不仅不真心控烟,反而对财政贡献巨大的烟草企业投桃报李,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甚至任由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泛滥,进一步加大了控烟难度。(何勇海) |
关键词:地方政府,烟酒,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