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对居民家底切莫“刻舟求剑”
报载,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信息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后,市民申领低保、低收,申请医疗救助、住房保障、教育资助等,均须先授权家庭经济核对。然而,核对居民家底,其有效性和价值重心在哪里呢?说到底是为政府服务还是为市民服务呢?公民所担心的个人隐私和政府所需要的信息共享之间会否存在矛盾呢? 据报道,广州的居民家庭经济核对信息平台放在民政局,该平台与公安、财政、人社、工商、国土房管、税务、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等部门对接,核对专员通过核对平台向相关部门提出查询请求,可即时查询到申请者的各种资产信息。然而,这个平台若不是由市一级建立且统一指挥的话,似乎就变成服务于民政部门的角色。同级单位是否有责任和热情去与之对接,且保证数据更新顺畅,这是有待观察的。因为被对接的单位要多干活,要突破行政分割的阻碍,而自己却未必有什么好处。 一直以来,共享式信息平台难以建立,有制度方面的约束,比如,哪怕公检法要想得到公民的个人信息,还是得向要害部门、电信机构、金融机构申请才能获得。各个单位取得公民信息,是要为己所用的,完全不必要去想“通天塔”一样的蓝图。此外,政府意识层面的滞后也很明显。即使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超算中心也浮出水面,但是政府对互联网及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仍显单薄。每一个老百姓去办个什么申请,动不动就要一笔一画地填表,要贴照片,复印身份证,把身家背景关系一一罗列,这就和上世纪没有本质区别。 相比之下,在商业领域上,我们每个人的信息几乎都是在“裸奔”的,甚至没有隐私可言。我们每一次的搜索、消费和娱乐,都是在向暗藏的商家持续进行汇报。至于商家,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化验、提纯和重构,早已成功掌握很多人的生产、生活、消费的行为轨迹。这种对公众动态且高效的反馈模式,一直都没有在行政领域广泛出现。 一些政府部门习惯了坐等老百姓上门来汇报自己的事情,因此也只能在公积金、社保、出国、房产等领域可以搜罗到上门的信息。至于这些分散的信息能否有效打通和集成,人们无从得知。甚至,人的一切身家性命信息都是在变动的,如果非要像填表时代那样记录静态的数据,那就像刻舟求剑,永远难以还原一个人的全息图景。 |
关键词:刻舟求剑,居民家庭,公积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