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专题新闻

太空授课让寻梦脚步更加坚定

http://www.hebei.com.cn 2013-06-21 11:05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昨日上午,在轨飞行的“天宫一号”成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入驻“天宫一号”的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按照既定飞行任务,为全国青少年带来神奇的太空授课。圆形水滴、舞动陀螺、漂浮盘坐、吞饮水珠……这些地球上看似魔术的物态变化,成了“活灵活现”的太空现实。

  太空授课在太空环境中怎么称体重、水如何流动、失重状态下怎么上厕所等全国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王亚平在远离地面300多公里的“天宫一号”,展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物理原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向民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样是中国开展航天活动的重要任务,尤其对于今日端坐教室内观看太空授课的孩子们,必定会在不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成为他日为科学知识不断求索的新生力量。无论在美国、俄罗斯还是中国,太空教育都是载人航天的重要任务之一。2007年8月14日,出身中学教师、随“奋进”号航天飞机登上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和她的“助教”宇航员同事把国际空间站变成了课堂,终于圆了一代人的“太空授课”梦。时至今日,我国的首位“太空教师”再一次为世人展现了浩瀚天际的神奇与奥妙,在见证奇迹之余,也给我们以太空并不神秘、梦想并不遥远的感慨。

  太空授课的实现必然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神九”的火焰仿佛还萦于昨日,巨响轰鸣带着国人的梦想步向太空,这一切仍未尘埃落定,“神十”已经带着前辈的扬尘奔向穹宇。从“神一”到“神十”,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建立在技术实力和国力强盛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人勇于梦想、敢于创新之上。一种精神感召着整个民族,一种力量推动着中国车轮前进,其威力令世界叹仰,以皓月明空的雄姿,斗转星移于天宇。当前,中国航天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机遇期。国力的强盛,社会各界和公众对航天事业的支持,为中国航天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美俄等航天强国纷纷对自己的航天计划作出调整。当然,“独步”太空并不是中国的追求,为人类和平开发太空作出贡献才是终极目标,而能够搭建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服务的新平台,或许正是这种贡献的具体体现。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太空授课,神舟十号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