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同胞遇袭叫好”非鲁迅笔下的麻木
近日,法国发生了一起袭击中国留学生的事件。肇事者不仅攻击了中国留学生,还使用大量的种族主义语言。这本来是一起事实清楚的事件,国内诸君也正准备愤愤然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信息却改变了整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原来被袭击者都是官二代、富二代。一时间,为同胞遇袭叫好的声音遍及网络。 “为同胞遇袭叫好”的现象让很多人痛心不已,一些学者甚至将兴灾乐祸之辈比喻为鲁迅笔下观看同胞被斩而哈哈大笑的麻木国人,更有一些人厉声痛斥,大有效法秋瑾登高大呼“吃我一刀”的架式。 其实,为同胞被打而感到高兴的人,兴奋感从何而来?他们与当年笑看同胞被斩的人是否是一路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时光流逝,如今的中国与鲁迅笔下的世界相去甚远。虽然看上去一样的麻木不仁,一样的媚洋仇内,但实际上今日的世道人心早已远非当年可比。 鲁迅时代的中国,从帝国时代走来。大清帝国的身影还留存在人们的心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谓“国”就是帝王的家私。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广大的中国人心中还远没有形成。因此当古老的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时,有人浴血作战,抱定的是“忠君报国”的信念;也有很多人敲锣打鼓“犒劳”洋人,在这些眼中,洋人打败了中国,只意味着天下换个主子。帝国时代的中国人,没有现在民族国家的观念,家国意识严重的束服着中国人的思想。只要洋人的火不烧到自已家,只要洋人的刀不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亡国不亡国与我无关,因为“国”是皇帝的,不是自己的。鲁迅笔下的麻木国人,就是这样一群“帝国子民”。 近代以降,接连不断的外侮催生了中国人新的“国家”观念,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现代民族国家观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现代民族国家观是建立在个人权力充分彰显的基础上,也只有充分尊重个人权力,“利维坦”才能造福于民。但是,当古老的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型“国家”观念,就迅速遇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为了挽救国家,每个人都要有为国牺牲的觉悟,个人利益必须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因此个人权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种趋势发展到今天,私权不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顾全大局”的口号掩盖下,很多弱势阶层的权力没有得到体现。这些年流行的“被字句”便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描写。收入“被增长”,生活“被改善”,所多弱势阶层的利益在“总体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被漠视。他们的困难无人理睬,但生活水平却一年年“被提高”、没有话语权的他们还必须为生活水平的“被提高”而感到幸福。不仅如此,在很多问题上中国的弱势阶层不但无法自由的作出选择,还必须与强势阶层“团结一致”。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这种“被团结”让很多人感到压抑。 个人权力被过度压制的结果是,很多人不择手段去显示分歧,甚至失去立场。在这次“为同胞被打叫好”的人中,很多人叫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被打的是官二代,他们的兴奋并非是因为对同胞受侮感到有趣,因此他们与鲁迅笔下的帝国子民不同。“为同胞被打叫好”本质上是个人意识长期被压制后的“逆反”。借助“官二代被打”这一事件,一些人终于找到了宣泄自己情绪的机会,他们可以用简单的笑与骂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用在“顾全大局”的旗帜下与哪些不喜欢的人“保持一致”了。 “为同胞被打叫好”的人,并非对祖国麻木不仁,爱国的心仍旧在他们的胸腔中跳动。他们的目的只是要显示分歧,在长时间收入“被增加”、生活“被改善”之后,他们拒绝“被团结”和“被一致”。在哪些“为同胞被打叫好”的人中,没有几个人真的觉得中国的事与其无关,相反他们是想告诉别人:中国的好与坏都应有他们的一份参与,请尊重他们的利益与意见。批评鲁迅笔下的帝国子民及其劣根性是不必要的,因为帝国子民已经走进历史。真正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社会分划造成的阶层撕裂,以及它在人们心里留下的无法抹去的阴影。(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馆员、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教师)
|
关键词:中国人,民族国家,帝国时代 |